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槐移民与古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初年从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农民大迁徙.是朱明王朝恢复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以正史记载、野乘记述、民间口头流传等资料,从迁民原因、形式、作用等方面,立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对这次大迁民作了论述,并根据大迁民在亿万移民后裔中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古槐文化"的概念,预示研究和弘扬"古槐文化"将在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洪洞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析其主要原因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平衡河南等中原地区与山西的人口不均,在经济上解决生计困难的需要。洪洞迁民对于加快河南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风化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发迁民后裔寻根念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和作用。当然,明初移民中的强制性、安置中的盲目性以及对迁民的歧视等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两晋以来中原南迁汉人 ,非秦时南迁汉人 ,也非古百越族后裔。  相似文献   

4.
“客家”界定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界定众说纷纭。本文就客家民系、客家人、客家先民、客家后裔等概念进行了辨析 ,提出了新的看法 ,力求准确地把握它们 ,以促进客家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倪培森 《语文知识》2004,(10):48-48
山西军阀阎锡山在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和省长。为了表示自己政治开明,用人唯贤,他在1925年举办山西省县长考试,并特地聘请康有为担任主考官。康有为出的考题是“廉吏民表”,意思是清廉的官吏才可做民众的表率。其出处是宋代包拯《祈不用赃吏》奏折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然  相似文献   

6.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7.
廉吏民表     
阎锡山主政山西时,曾邀康有为主持山西省的县长考试。康出的题目是《廉吏民表》,取意于宋朝包拯的《乞不用脏吏疏》。包拯在这篇奏疏中有这样一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本  相似文献   

8.
《明史·食货志·户口》记明初迁山西民事云: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太祖时,徙民最多。……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相似文献   

9.
闻名全国的迁民遗址——古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北。原古槐明初枯死被狂风吹折,第二代虽枯萎但仍傲然挺立,第三代古槐,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已高十余米,枝壮叶茂,顽强向上,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时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谣的广泛流传,深刻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1922年,阎锡山率先在山西教育系统之中提出"义务教育"这个概念并加以朴素的解释:"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一、编订统一课本阎锡山用民政治的实质,可以用三个民来解释:民德、民智、民财。其中民德分为信、实、进取、爱群,对于这四点,他的落实政策是"于国民师范养成(班)所注意此。于国民学校课本及补习国民学校课本中注意此。于社会教育各事  相似文献   

11.
试谈李贽的民本位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贽任姚安知府时期辨析“君子之治”与“至人之治”到暂居山西沁水坪上村著《明灯道古录》阐发“以人治人”说的思想发展过程 ,论析李贽的政治思想 ,将其定位为“民本位”。民本位政治思想 ,要求施政从民之欲 ,顺民之性 ;认为施政者只是“为民”而立 ,其职责只在察民之所欲 ,从民之所好 ,施政者与庶民之间 ,并无尊卑贵贱之分。由民本位政治思想出发 ,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硕垒称汗考     
硕垒和林丹汗不仅都是达延汗后裔同宗同室,而且还是姻亲连襟,双方政治关系也很和睦。17世纪30年代初,硕垒在蒙古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在部分察哈尔和阿巴噶部民的拥戴下,被推举为“共戴马哈撤嘛谛车臣汗”,成为喀尔喀历史上的第三位汗和第一代车臣汗。  相似文献   

13.
《尹至》记载了夏桀在失败后“播民入于水”,商汤发出“一勿遗”的战令,意欲对夏民赶尽杀绝。然而对照《史记·夏本纪》和《尚书·汤誓》的记载来看,如果夏桀失败后被放逐南巢之地,就已经不再对汤构成威胁,商汤没有必要对夏桀与夏民赶尽杀绝,这种行为也不符合商汤的圣君形象。“播民入于水”中的水,极有可能是位于今山西襄陵境内的巢水,夏桀也并未南逃至今巢湖一带,而是从伊洛一带北逃至今山西南部的夏县,而后继续向北逃窜至今山西南部的襄陵镇。晋南是夏人故地,地形又较为复杂,汤恐惧夏桀在晋南死灰复燃,所以才发出了“一勿遗”的战令。  相似文献   

14.
"一街走遍新疆,一日畅游古今."这个广告的口气好大呀!知道吗?这就是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山西巷的新疆民街的宣传广告.  相似文献   

15.
历年来有关秦观葬地及其后裔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讹误之处。秦观灵柩迁葬地在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而非“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无锡秦园第三代园主秦炔实为秦耀之误,秦道然应是秦耀的曾孙兄弟秦德澄、德藻的长房孙。秦耀的七世孙秦蕙田使秦氏家族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16.
湖南攸县之丹陵、尧山等尧帝生、葬地遗迹是有较充分的古文献依据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免进当是尧的后裔带去的.抑或是好事者的附会。《竹书记年》《山海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山海经》.是研究上古史的最重要原始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7.
海户是明代京师皇家苑囿南海子内一种特殊户民。永乐初,海户是由京师附近和山西等地的编户齐民充当;随着社会上自宫人数急遽膨胀,明代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收录来的净身人发往南海子充当海户,从而使得南海子海户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经济上,海户享有一定的赋役优免特权,但是待遇和社会地位极低,仍属于贱民阶层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各国学术界迄今在研究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上所获结论,并且指出,鉴于美洲大陆和西伯利亚最古老文化仅能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故美国、加拿大、俄国及我国都有一些学者倾向于认为印第安人乃是北京周口店猿人的后裔。此外,作者还就白令陆块、西伯利亚远古部落、猎民移民浪潮及迁徙年代分歧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志晖  邹伟 《学习之友》2008,(11):61-62
到9月13日19时,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已造成254人死亡、34人受伤,为今年以来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安全生产事故。14日,孟学农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民的不断进入归绥地区,各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蒙汉分治成了必然。自清朝以来归绥地区先后归属山西省,民国时期的绥远省以及日伪政权的统治,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山西移民从"雁民"到扎根归绥,参与当地的农业、经济的开发,同时为当地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其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特征,其中风俗、语言、戏剧方向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