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文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作文训练的方法,那就是“模仿、积累、创新“,这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一种方法.古代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以辞为载体,按文方能入情.“模仿、积累、创新正是初中学生所寻求的作文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活动”中学习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把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学中,我巧妙地把自己置于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例如:在讲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较时,学生4人一组,每组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还有一个大一些与一个小一些的圆柱和一盆带红颜色的水。每一组同学都拿起圆锥和那3个圆柱,比一比高和底面的圆直径的大小。然后,学生把圆锥装满水倒在自己选择的圆柱里,只许倒3次,看看有怎样的情况。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当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倒3次刚好倒满圆柱。这堂课,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发现规律,探索知识,同学们都感到很愉快、很自豪。我想: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应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是方法。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满足他们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深入,国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作文在语文教学实践巾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对什么是个性化作文,理解大同小异,孩心在于学生的作文要写出个性,但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的作文却见仁见智。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对写作活动而言,个性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的。当前的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4.
唐双庆 《文教资料》2005,(36):148-149
“作文作文,作到头疼。”这既是许多初中生的苦恼,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困惑。作文果真如此难吗?近年来,我通过摸索,终于有了一些体会。一、培养多读勤记的习惯曾以为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是能“说”会“写”的表现艺术,一周六节语文课,绝大部分时间放在“读”上,岂不本末倒置。于是我就无课不讲“写”,结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师历来最为棘手的问题。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体现,是学生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学生只有切实掌握好了语言文字,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所说所想。小学作文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工具,也是整个文化课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作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实地参观有利于幼儿获取真实的、直观的相关知识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是让幼儿感受生活、感受真实世界的好方式,也是我园《发展幼儿能力课程》的一大特色。下面就大班参观“消防队”一例看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文不仅是一种写作能力的训练,而且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同学们接受教育,更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  相似文献   

8.
何建华 《文教资料》2005,(20):142-143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思想”。我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了“观察”、“积累”、“表达”这三个环节,着重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观察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版块,历来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一个重点。但学生作文内容的平淡甚至陈旧,使作文成为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很多时候,一提起作文,学生便会黯然神伤,教师便会摇头叹息。是不是语文教师同样没有充满激情地和学生一起看作文、写作文、评作文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探讨、借鉴与摸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交流、碰撞、接纳的"信息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应是趣味课堂,知识的趣味性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是知识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应是思考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应是学生的天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清晨,我到学校饭堂吃早餐,恰好校长也来了,坐在对面。“食兴”之余,校长面带微笑地对我说:“我们老师呀,有时要向农民学习多点,向工人学习少点。”我当时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学生提起写作就皱眉头,作文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作文教学中有几个问题被忽视了,有的问题还重视不够:一是学生作文的交流问题,二是学生作文过程的体验问题,三是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问题。一学生作文的交流问题作文作为语言的载体是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倾诉。作文是有感而发,是作者对某一件事有了强烈的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冲动,于是写出来,发出来,告诉一定范围内的群体,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引起共鸣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但是当前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作文是真情实感的倾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因而把作文作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且是一种沉重痛苦的作业,他们是抱着完成作业的思想来对待作文的。所以一旦老师布置了写作,他们就摇头叹息,其状是苦不堪言。于是把它打入“冷宫”,总是等到其他所有科目的作业完成后才想起它,然后草草写几句上交完事。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分数掌握在老师...  相似文献   

13.
我原本是一名音乐教师,以往关注的常常是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平日更多的是忙于活动和竞赛,后来角色变了,成了京口区教育局教科所一名专职研究人员。作为一名教育科研人员,如何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及时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参与我区承担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有效教育研究”,我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校招生》2009,(11):54-54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列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这是2009年6月温州地区10余所省重点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联考作文题的中心句。我从300余份试卷中选出了这三篇高分作文。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写文章就要注意一些要素,比如文体的区分,结构的安排,语句的锤炼,主题的挖掘,情感的表达。唉呀呀,我们的孩子一看头就大了,更别说让他们写了。其实,这些有关作文技巧的东西,在孩子最初的作文中肯定是无法明确的。“小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直接为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的教学兼具双重任务:既要学生“会学”,又要学生“会教”。由此可见,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而且要注重实践环节,即切实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提出了“自学导读———教师点拨———范例引路———参与实践”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从专业课的特点出发,从未来教师的需要出发,以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为指归,它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以适应现实和未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该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自学导读。在定向、定量、定目标的前提下,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自读教材。这样做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由被地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点拨。在检查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答疑,并适当补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当前小语教改信息。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动地理解、把握了教材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视野,弥补我们的课本不能短周期翻新的不足。范例引路。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放教学录像...  相似文献   

18.
《学前教育》2006,(9):42-42
教师依据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运用语言、实物、道具、表演等手段,精心地创设音乐情境;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参与、自我体验、尽情表现的音乐实践活动,获得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情境·体验”音乐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设境——体验——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是什么样子的?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是不是一回事?新课改与高考是否矛盾呢?怀着好奇,揣着兴奋,带着疑虑,我们从2005年暑假之后走进了新课改。  相似文献   

20.
吴涛 《四川教育》2003,(3):79-80
一、激趣、揭题.   1.小朋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板书“荷叶“)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谁能用一句话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