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平方言属于晋语的上党片区,是晋语的小分支之一。从语义角度出发,将高平方言补语划分为七类,分别是结果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通过方言内部的对比和与普通话的对比,归纳各类补语的构成形式和表义特征,可以发现高平方言补语的表达形式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前80回中的结构助词"得(的)"用于引出情态、可能、程度及数量补语等,其句法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有一定的变化。用于情态补语前的"得1"由动态助词"得"虚化而来,用于可能补语前的"得2"的来源则颇有争议。"的"字功能的泛化,造成了补语前"得"与"的"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3.
情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维语中没有对应物。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情态补语是一个绕不开的难点。本文试图从情态补语句的形式、意义以及训练方法入手,探讨一下这一句型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情态动词在现代汉语句子中经常连用,其连用顺序是: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多个情态动词连用的句法结构的探讨应首先把情态动词与体态词联系起来,找到认知情态动词与根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的差异;其次根据根情态动词源于ASPP并与体态词成对比分布,同时选择VP作为其补语;认知情态动词源于COMP并不能发生在不确定语境中;同时选择口作为其补语的特点,分析得出认知类情态动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要高于根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从而确定了情态动词连用的顺序。  相似文献   

5.
情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雏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情态补语是一个绕不开的难点。论文从情态补语句的形式、意义以及训练方法入手,探讨了这一句型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补语从补语的语法意义可以分成很多类别,如结果、可能、程度、趋向等;当然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另外,对补语的研究有不少论述,角度也各不相同。文章对补语的分类采用从补语的语法意义角度的分类,主要对其状态补语中"V得NV",主谓结构做补语的这个小类,从语义指向的角度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起来"是个例外,没有与之相对的趋向动词。不过,在许多方言中均存在着"起去"的说法。以资阳方言中的"起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与功能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从语义角度来看,影响资阳方言"起去"的主要因素有语境因素、情态因素与时间因素,而且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从语法功能来看,"起去"能充当谓语与补语,多位于连谓结构与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8.
转品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角度和心智哲学理论以及词的功能概念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系统功能理论看修辞效果产生的原因有语义、语用、构式语法因素.语义角度原因是动词功能代谢、补偿以及名动互含激活语义联想;语用角度是概念整合与迁移;构式语法角度是动词满足生命度或抽象度,就能进入构式,产生新颖的修辞效果.从认知语言理论分析修辞原因,修辞效果与识解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关,概念转喻的相关性引起修辞联想,其中及物动词、形容词最具原型特征使之最易产生新颖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据,从语言的人际意义角度对三则日语民间童话故事的语气、极性和情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语气上主要以确定性语气为主;在极性上主要表达肯定意义;在情态上虽用到了情态化和意态化资源,但占比很小。  相似文献   

10.
人际功能可以从语气、情态和基调三个方面去分析。本文主要从语气和情态两个方面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关于全球健康的讲话进行分析,用意是从功能角度探究其讲话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是一种迷惘至绝的精神,意志与理性的死亡,他通过“硬汉子”形象的独特视角逆向强化了此意识,并通过象征手法加以含蓄、深沉的表现,此意识成为影响和贯穿20世纪学大潮的一种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反正"类语气副词具有篇章总结功能。"反正"作为最典型的"反正"类语气副词,不但具有总结性功能,而且可以用作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3.
修辞学研究:走向大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格或修辞技巧,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研究者的目光锁定在技巧层面,那么,修辞学作为"学"的价值,必然降格为"术",并导致两个结果:加深圈外评判的价值低估,加深圈内学术操作的自我封闭.这两个结果形成的合力,进一步加剧学科重建的疲弱.本文倡扬走向大视野的修辞学研究,拿出让人重新认识修辞学科的研究成果,这里可以开发的学术空间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现代修辞学重视从双向交流和整体文化建构角度,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向上综合描述和阐释修辞现象,强调修辞的普遍性,复义性,交流性和认知性。后现代修辞理论则强调修辞作为“无中心”的“播撒”,是无法组合成有序结构的自相矛盾的表意手段,认为修辞作为能指的互设,具有“形式游戏”和“自我解构”的“转义”功能。现代修辞学与后现代修辞理论呈现出来的不同理论特色,表明了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更强调多元化、多层化和非中心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修辞选用、修辞语境、修辞功用三大方面来探讨汉语吉祥语的修辞文化内涵。谐音双关、对偶对仗、叠音、象征隐喻等修辞方法常应用于吉祥语当中,而且这些修辞又常与民俗意象、民俗文化紧密相关,从而使吉祥语生动多彩。讲究修辞,就不能脱离修辞语境,结合语境,才能使修辞发挥作用;脱离语境,则适得其反。同时,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巧用修辞也能使吉祥语发挥有效的社会交际功用。  相似文献   

16.
Underlying much twentieth century rhetorical theorizing has been the intuition that functionally and instrumentally, rhetoric requires a complement, for instance, dialectic or “dialogic.” While the work of Maurice Natanson, Richard Weaver, and recent rhetoricians of inquiry provides a dialectical complement to instrumental rhetoric, another tradition in rhetoric represented by the work of Wayne Brockriede and Allen Clark explores dialogue as a complement to instrumental rhetoric. This essay postulates that the philosophy of dialogue developed by Martin Buber provides a coherent grounding for a dialogical/ontological rhetoric. It contrasts, respectively, instrumental and dialogical conceptions of 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and instrumental and dia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rhetor, the rhetor's purposes and modes of influence. It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research issues confronting those interested i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dialogic rhetoric.  相似文献   

17.
面对修辞学缺乏方法论建构的现状,需要对当代修辞学的研究范式做进一步的思考。借鉴逻辑哲学“有限形式”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关照修辞学,从“有限形式”的内涵,特征的界定,介入修辞学研究的实践可能性,以及对当代修辞学的积极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将话语分析建立在形式和意义关系的充分发掘的基础上,以此进一步推动修辞学和语言学前沿研究的接轨,促进当代修辞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从英语广告修辞及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广告的一些美学表现形式,深入探讨广告英语如何感化受众,从中探究修辞在美学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