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个有缺陷的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任何有上进心的编辑工作者都不会对它无动于衷。对个体来说,一个人既能够是称职的游刃有余的编辑,又能够是知名的出类拔萃的学者,两副重担一肩挑,且都能挑出名堂,这无疑是值得骄傲的人生。对社会来说,如果每一位编辑工作者都能成为鲁迅、邹韬奋那样的精英人物,那将是民族的幸事、国家的幸事。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广大编辑工作者对这个口号由关注而思考,由思考而讨论,各报刊也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文章。然而观点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编辑必须学者化,不学者化就没有资格当编辑,有的认为编辑应该学者化,不然就不能提高编辑水平;有的认为只有学术编辑才应该学者化,一般编辑则可不必;有的认为编辑应另辟学者蹊径,还有的认为编辑重要的是“编辑化”而不是“学者化”……种种议论,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依据,至今仍在争论、莫衷一是,且看不出短期内能够统一认识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3.
“编创一体化”编辑机制的优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荣 《新闻界》2009,(1):96-97
"编创一体化"作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编辑做法,其实质就是以编辑为主导,以市场为中心,这种编辑机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应辨证分析、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图书出版应"以读者为中心",已经成为出版界的共识,今日再提,似有老生常谈之嫌,然而数年来每每念及我的编辑工作,总是深深体会到这几个字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确是要花费一番工夫的.  相似文献   

5.
现实中一提起图书编辑,有的不知道"编辑"是干什么的,有的知道一些,但也很片面。包括业内人士在内,对编辑工作的认知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出版单位的编辑,也没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往往满足于平平庸庸地完成日常工作了事,不少人甚至认为"编辑"仅仅是个简单改稿的"文字匠"等等。正是因为有上述诸多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对"编辑"这个职业要有新的认知,要强化对编辑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张海燕 《新闻窗》2010,(6):70-71
近年来,综观见诸于各级业务期刊的以新闻策划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似乎过多地强调了编辑在新闻策划方面的作用:有的说"编辑是记者的老板,才是实际上的办报人”;有的讲“媒体的竞争也就是编辑水平之间的竞争”;有的提出“编辑策划本位论”;有的力推“编辑中心制”……毋庸置疑.编辑“上承”领导、“下启”记者,  相似文献   

7.
从八十年代初,到本世纪末,大体上20年时间,编辑学研究走过了从小到大,从萌发到崛起的道路,也是任何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段时间里,讨论过的问题不少,具体有: 一、关于编辑有学无学的争论。编辑学提出之初,首先碰到的是有学无学之争。有人认为,编辑是术不是学,他们说:编辑工作几千年来,世代相传,都是师父教徒弟,编辑之学,未尝闻也;有的说,编辑编辑,剪剪贴贴,充其量是个编书匠,从未想过要往学术上靠;也有的说,当编辑的只要有基本知识,有一定文字功夫,就可以编书,何必要讲什么编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新闻三昧》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都认真拜读过,也深深为该杂志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但我也发现,《新闻三昧》中有的文章出现的错字和不妥之词较多,降低了该杂志的质量。如1996年第一期中,沈杰先生著的《忆中国女排首登世界冠军“宝座”》一文就出现许多差错。也许原稿如此,但我认为责任编辑在编辑文章时应把好关。下面是笔者挑出的差错,不知是否合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最近我们在一篇新闻报道中表扬了一个七十三岁白发苍苍的老农民与青年们一起挑泥盖麦的事情,说明农村中正在掀起农业劳动的热潮.这条新闻尚未发表,因为编辑部同志之间还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让七十三岁老人去挑泥是不应该的,报纸一登就起了提倡的作用,因此主张不登,免得产生副作用.但有的同志认为这对鼓舞农民的劳动热情有利,可以登.他们举例说,有些报纸曾报道过农民为实现农业纲要四十条而提出"宁愿少活几年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口号,这难道也有副作用吗?我们希望你们对这个问题提出正  相似文献   

10.
编辑加工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下面编辑人员最易争论的几个问题,可以看到编辑人员加强学习,掌握扎实基本功的重要性。一、争论之一──关于开本的表示问题开本是展示图书整体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我国出版的图书,在版权页上都载有开本的记录,但格式却不大统一。以小32开本为例,其表示方式有三种:787毫米x1092毫米1/32(1)787x10921/32(2)787x1092毫米1/32(3)不少编缉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有的甚至认为三种表示方式是等价的,这实在大错特错了。人们以印刷用纸的全张大小为计算单位,32开本表明图书的面积相当…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认为,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编辑学。可是,当我运用它来探讨编辑学时,有的同志却认为,是在用一种理论研究另一种理论。或许我没运用好,给人留下这么一种印象,今后有待改进和提高。不过,科学研究是允许用一种理论研究另一种理论的,而且在科学史上成果斐然。在《编辑学知识范围探论》一文里,我提出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实践形式三个概念,并说这三者都具有编辑学对象范畴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这三者是我给编辑  相似文献   

12.
在出版改革方面,人们对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的质量管理的改革谈论得还不太多,而编辑工作的质量却是决定出版物水平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这个题目在出版改革的探讨中理应提到日程上来。目前,编辑工作改革试验的主要形式是各种编辑承包责任制,其中心内容是编辑承包发稿量和出书的效益。这一改革试验据说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摸索。我认为,出版工作改革,特别是编辑工作的改革,可能应更多地以图书的编辑质量为方向。在这方面,人们最常想到的是两条途径:加强编辑人员  相似文献   

13.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编辑室(有的出版社称为出版中心或分社)是出版社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出版社的基石,也是出版社的核心部室.编辑室主任作为一室之主,其所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其工作方式与工作成效更是关系到出版社的兴衰. 编辑室的工作核心是选题开发.由于不同出版社在编辑室主任与选题开发的关系上分歧较大,因此,本文重点谈谈这个问题.我认为,编辑室的选题开发既是各个编辑的主动性分工工作,也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合作性工作,其中,编辑室主任是灵魂,其能力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认为,通俗读物编辑最好当;可根据我几十年编通俗读物的经验,却深切地感到,当好一个通俗读物编辑很不容易。其所以不容易,是因为通俗读物编辑不仅要像其他编辑一样,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专业知识、文字修养和判断能力,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业务素质。 特殊的业务素质,也就是通俗读物对编辑的特殊要求。都是什么特殊要求呢?我体会有以下  相似文献   

17.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18.
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张洪玲【北京】“编辑”一词的含义应如何界定,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编辑之友》也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各种观点。在1995年第5期上有叶向荣同志的文章《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我很想就其观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编辑学科建立始,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年来争论最大.研究者提出的界说不下百种.究其原因,显然是对这一概念认识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实际上,对编辑基本概念的界定,也就是如何认识编辑的本质属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了叶向荣先生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一文,叶先生是以逻辑推理论证编辑概念的属.全文推理颇为复杂,详细,最后推论出:"编辑的抽象概念的定义应当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新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曾伯炎 《新闻界》2001,(3):42-43
标题的雅俗分野 有人告诉我,缺少新闻时,做好一个标题,给人新鲜感,也算是新闻了。这也是在可为的范围内为之矣!我是很同情这种用心的。可是,做标题也有优劣,有的优雅,有的鄙俗,有的煽情,有的深蕴。例如在解放前的报林里,我就读到两类标题,都是编辑很费心机与心血制作的,既表现了不同的报格,也反映了编辑天壤之别的人格。其一:成都某报的社会新闻栏内醒目标题是:"昨日东大街,一刀伤二命",这标题吸引人不能不看内文,再看,所伤者,非人命,乃狗命也,为大街上一酒醉屠夫见两狗交尾,拔刀砍去而已。看罢,不禁有受骗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