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把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解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二者之间探寻一些有趣的异同点。它们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二者都有反权威倾向;其次,道家的核心概念"道"和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异延"具有共同特性;再次,二者都有解构二元对立的倾向。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本质的差异上。道家追求终极的真理中心"道",它与罗格斯中心主义相似。相反,解构主义力求解构在场的形而上学业已设置的所有中心,反对罗格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读《庄子》时,庄子将王侯比于大盗,将圣人礼法归于毁坏人性根源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和齐万物、等是非、同生死等打破一切既定秩序、磨平事物对立的巧妙论辩,让我不禁思及近代盛行一时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它发端于语言学研究,后又发展为文学批评的流派之一,它以反传统、反权威、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如同“建构主义”一样,是时下语言界流行的时髦术语。有人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就像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本原、补充,男性、女性,意识、无意识,自我、非我,言语、文字,哲学、文学,理性、癫狂,文化、自然,中心、边缘等,是一对对矛盾体。也有人说,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后期阶段。解构主义是“破”,建构主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后期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对结构主义的分解和破裂、对形而上学的批驳、实现反传统的建筑形式等。本文归纳了“非存在”、“非功能”、“非理性”、“反记忆”,等建筑创作手法,并分析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赋予文本意义的“异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自行消解颠覆了主人公的“守望”身份,解读了主人公霍尔顿带着虚幻的理想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谭恩美的小说《沉没之鱼》进行了新的解读,发现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初步的解构主义思想。通过文本细读.本文发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体现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并且有意无意地消解了几个主要的二元对立概念,进一步突出了其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结构知识学习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传统英语教学一直因其费时低效而备受批评.解构主义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的核心理念为成人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文化导入是成教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它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将成为对传统英语语言教学模式的有力解构.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异质同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如同“建构主义”一样,是时下语言界流行的时髦术语。有人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就像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本原、补充,男性、女性,意识、无意识,自我、非我,言语、文字,哲学、文学,理性、癫狂,文化、自然,中心、边缘等,是一对对矛盾体。也有人说,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后期阶段。解构主义是“破”,建构主义是“立”,有破才有立,因此,解构和建构成为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这两个主义是否是世界、社会、事物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是否是绝然对立的,如英文字母体现意义的那样的矛盾体?他们是否有同一性——共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分析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探求其可比性的程度,找寻其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主义文学在审美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观念上的化美为丑,执意要创造一种“对抗美学”即丑学;创作原则上的注重表现,特别强调主观心灵,主观自我的表现;创作手法上的反传统而重创新,反客观而重内向性,反内容决定论而重“形式即内容”论。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随着解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等的解构,女性研究者也渐渐察觉到了将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联系起来的重要性。本文首先介绍翻译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兴起以及其后的发展,然后通过分析丁玲之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剖析当时的中国女性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观念,以解读丁玲女士追求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矛盾过程。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的伦理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伦理学的批判。解构主义的翻译伦理颠覆了传统的“忠实”翻译观,提出了求异的伦理诉求。解构主义并没有制定翻译的伦理规范,译者只能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做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翻译语境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求异的伦理诉求往往受到挑战,甚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book review symposium aims to open a space for discussions and questions responded to the book Education between Speech and Writing: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Dao and Deconstruction, which is published in 2018. The symposium is composed of four articles by four authors. They are “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 of the book; Morimichi Kato's “Writing, History, and Playfulness: A dialogical review of Ruyu Hung's Education Between Speech and Writing: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Dao and Deconstruction”; Xu Di's “Think Beyond Dichotomy: Discussant paper on Education Between Speech & Writing by Dr. Ruyu Hung”; and Chia-Ling Wang's “Buddhist unconsciousness: A language beyond phonocentrism and graphocentrism in postgraphocentric education”. This symposium creates new possibilitie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Eastern Asia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文字学”批评思想,构成了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用“解构”作为批评的策略,去分析各种文学经典文本。在“延异”、“踪迹”和“补充”维度上,德里达构建了他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14.
解构是后现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体现出了一种后现代解构的倾向。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为:对人主体性的解构,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卡夫卡的创作具有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本文从语言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分析男性中心话语中的女性话语.男女两极对立的解构颠覆了男性中心话语,强有力地冲击了男性统治的社会,同时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抓住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张力,指出法律神秘的权威基础是强力,而不是正义.法律只能无限接近正义,任何确定的法律都有成为不正义的可能,所以法律是可以解构的;而因为正义的不可还原性,正义是不可解构的,解构活动就产生在分开可解构的法律和不可解构的正义的间隔,解构就是使法律更正义.正义的主体与非主体不稳定的区分、责任的无限性和他者的语言确证了解构法律的可行性以及这种解构使法律无限接近正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解构式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阅读理论和认知阅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较为完善,而解构式阅读是不同于以上两种阅读理论的创造性、开放性、包容性、完整性和方向性的双重阅读。解构式阅读孕育于解构主义思想之中。对“解构式阅读’’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所进行的实践尝试,证实了解构主义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对女性主义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解构主义成为包括女性主义在内的众多具有边缘文化身份、受到根深蒂固的主流文化排挤和压制的文化思潮与文学批评流派的理论武器。此外,解构主义提供了阅读文本的新策略,任何文本都含有读者的踪迹,读者的参与使无法确知的外在空间得以开拓,并产生各种各样的主体构设方式和文本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否定有关译和原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通过译作表现他与原作的差异,他是原作在译语化土壤中创作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