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相同内容,相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是提高欣赏能力的好方法。李白有一首写《望庐山瀑布》的诗,原文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代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原文是: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第一句:李白写瀑布前先写在旭日照耀下的香炉峰被彩云笼翠,十分秀丽,这为写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寻常的背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万绿衬托,红才显得更艳;紫云缥渺,红日照耀的香炉峰与势不可挡的瀑布互相映辉,造成奇伟瑰丽的景象。徐凝  相似文献   

2.
改词     
"改词"是流行校园的一种风气。有些同学把改歌改诗当作家常便饭。不过不是越改越好,而是"终不如始"。随便一想,脑海里就出现了几个"作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是多美的一首诗呀,却被改成了"日照马桶生黑烟,遥看厕所在左边。飞流直下三坨屎,吔屁没带卫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4.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是最富有生动、活泼的因素。新闻界有位同志说得好: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这就像一张优秀的照片往往能使一个个形容词相形见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判论战》,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可动词却用了五十六个启判这个人便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历史读者面前,已经两千多年了。写文章是如此,要制作富有感染力的新闻标题更要如此。在制作标题上,经过精选的最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要使评论有“动感”,就要善于运用动词。放几个动词进评论!动词一“动”,满篇皆活。 时下不少报刊及新闻媒体已注重在评论中活用动词,如: 一日“形象嵌入式”。如《仰不负党,俯不愧民》,两句短语嵌入四个动词“仰”、“负”、“俯”、“愧”,言简意赅,较好地刻画出行为主体的“上下观”、“赤诚心”;《李登辉把国民党拖向何处?》,一个“拖”字,活画出国民党的臃状和李登辉的蠢举;《莫让死者卷走绿地》中的“卷”,既有对行为的愤慨,又有对绿地的痛惜;《禁赌需要“拖、拉、劝”》,三个动词,三种招数,再精炼不过的形象化概…  相似文献   

6.
张开席 《青年记者》2008,(12):97-98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8.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篇文章能否推给读者一幅立体感的彩图,与作者善不善于选用准确、生动、新鲜的动词有关. 动词用得好能使文章“活”起来,开拓丰富的意境。鲁迅先生在《药》中描绘刽子手出场时:“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他“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的“撮”、“抢”、“扯”、“裹”、“塞”“捏”等动词,绘出了一个凶恶、残暴、贪婪的刽子手形象。新闻写作也应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准动词,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民日报》1983年3月8日二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讲,一条好的新闻标题,其中少不了一个出色的动词。 原因有二。其一,新闻是对事件动态下的“速写”,表现动态,无动词不可。标题又是新闻的“高浓度提炼物”。自然缺不了动词这个核心角色。其二,汉语语言包括的动词极其丰富,同一个动作,可以由几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动词来表达。所以,标题中如果动词使用恰当,表情达  相似文献   

10.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11.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一篇文章的句子中能用上几个新鲜活泼的动词,就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篇好文章正如一盘好菜一样,动词是诸种佐料中的“味精”。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十条要求,其中第六条就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儿。”我国新闻界虽然没有对记者在写作中使用动词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实践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丰富、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音义结合体。新闻标题中的动词用得活,可使新闻标题平添一种夺目的光辉,传达出一种特有的精神。而在具体的拟制过程中,如何才能使新闻标题中的动词“活”起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透现动词的生机 充满生机的事物,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新鲜,二是活泼。新闻标题中动词的新鲜,是指摈弃了那些表现效果一般化的动词,而寻得了一种独具表现力的动词;活泼,则是指动词能够绘声绘色地再现所描述的标题内容,赋予读者一种生气勃勃的视觉美感。请看以下标题: ①《30万头生猪拱入关内——辽宁改写“南肉北调”的历史》(1993年12月28日《新民晚报》) ②《“蝴蝶”又飞回她的发辫上?》(1982年5月15日《襄阳报》) 例①不说生猪“调”人和“运”入关内,也不用具有相当动感的同类动词“冲”和“闯”,而是选用一个表现生猪处于拥挤状态的特有动作的词汇“拱”。这一动词  相似文献   

13.
著名战地新闻记者阎吾说:“现场短新闻篇幅短小精粹,时间性强,不能精雕细刻,不是作工笔画,一定要用白描的手法去写,做到文笔简洁形象。”巧用动词正是做到文笔简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现场短新闻写作中使用动词十分必要动词是陈述人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的一类词,是语言词汇中最生动、活跃的一个因素。古今名家赋诗著文都讲究用好动词。黑格尔明确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左传》上的《曹刿论战》可说是一篇新闻体散文,全文不过200余字,动词就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物能栩栩如生地立于历史读者面前,其形象经历两千余年而不衰,不能不  相似文献   

14.
一、动词是制作标题的“主力军”之一 汉语动词极富表现力,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以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例如,1993年1月14日参考消息刊登报道说,“伊拉克不顾联合国和华盛顿的一再警告,连续3次进入科威特”,主标题制的是“伊拉克‘又摸了老虎屁股’”。尽管这个  相似文献   

15.
常见有人批评如今一些评论沉闷枯燥不好读。原因很多,其中明显的一条就是:语言上缺乏“动感”。而要使评论有“动感”,就要善于运用动词。且听笔者一句话:“放几个动词进评论!”动词一“动”,满篇皆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段革命导师的评论性文章就很喜欢用动词。马克思、恩格斯的《普鲁士给法兰克福诸君的耳光》,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寓言喂不了夜莺》等,其中的“给耳光”、“进”、“退”、“喂”等动态性词语,生动、形象、逼真,令艰深的政治命意通俗化.使人读得懂,听得进,记得牢。  相似文献   

16.
聚书之乐     
刘阳 《陕西档案》2012,(1):55-56
假如在“书”前加一最妙的动词,你选哪个字?买书,背书,读书,抄书,写书,出书,教书,贩书。读书人,当行本色,万变总不离一个“书”字。但我觉得,这些字眼都还是浅层次的,不是功利色彩太重,就是充其量陈述着个没有温度的举止而已。以我之见,正如书的最高境界是和人打通精神血脉,“书”前最传神的动词,无过于一个“聚”字了。  相似文献   

17.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条新闻中选用了准确鲜明生动的动词,就能使语言生色,文章添辉,给读者和听众留下强烈印象,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人们都知道新闻是以事实感染人的。新闻事实是行动中的事实,变更中的事实,用动词反映这种行动和变化的事实,是其它词类所无法比拟的。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全文只有178个字,其中动词就运用了近十处。“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  相似文献   

18.
咏瀑诗集锦     
“雾起千山活,雨来万瀑生”。大自然锻造的山水绝妙景观瀑布,使历代文人墨客文思泉涌,诗兴勃发,留下了大量吟咏瀑布的诗篇。 九龙瀑为黄山著名瀑布之一.素与庐山飞瀑媲美,古诗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郭沫若在古稀之年游览浙南的青田石门飞瀑,写下了咏瀑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  相似文献   

19.
近读一篇来稿,稿中出现这样的语句:“考不完的试”,“考起试来总是第一”。粗读此类语句,似乎也还可以,但细嚼起来,却感到有点牙碜,一想原来这里把“考试”这一动词拆了开来。这种把动词任意拆开来用的现象,在其他稿件中也常见到,如“劳了一次动”、“登个记”等等。而且把劳动、登记、考试这类动词拆开来用的现象,在来稿中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把”字句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处置,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对这一事物具有处置作用。例如:①把国家机密摆在个人生命之上;②把农村经济活了。第一个句子是对的,因为“摆”对“国家机密”有处置作用;第二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动词“活”是自动词,对“农村经济”没有处置作用,须得加一个“搞”字才通。关于“把”字句的运用,报刊上时常出错。《北京晚报》今年3月18日有一篇专访,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