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龙虎殿(亦称无极门)戏台,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座元代宫门兼戏台的建筑,更有甚者,认为其是山门戏台之"鼻祖"。但随着笔者对中国古戏台的大量实地考察与深入研究,认为永乐宫龙虎殿兼做山门式搭板戏台并非元时既有,当为后期改造所为。此外,在对全国道教宫观创设戏台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考证,可知中国道教宫观专门创设戏台兴起于清康熙年间,但就全国道教宫观而言,专设戏台建筑的道教宫观所占比例甚小。  相似文献   

2.
“灵台”考     
杨玲  马皓斌 《档案》2022,(5):26-30
作为一个名物词,“灵台”在不同典籍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关联。《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灵台”是表现文王仁德、承载政治意义的一座建筑。《庄子·外篇·达生》和《杂篇·庚桑楚》中的“灵台”指“心灵”。唐代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又用“灵台”命名人体穴位。通过考证可知,“灵台”含义每一次转变都受到《诗经·大雅·灵台》的影响。甘肃省灵台县之得名也与此诗密切相关。于此可见《诗经》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相似文献   

3.
<正>官渡镇螺峰村戏台坐落于官渡区官渡镇螺峰村妙湛寺外广场上,背向金刚宝塔。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平面呈凸字形,主台为单檐卷棚琉璃瓦顶,副台为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戏台内背板壁正中彩绘戏剧人物,侧壁两耳房书"出将""入相",戏台正面主檐柱楹联为:"演戏唱文风风雨雨,观今揆古年年岁岁。"背面为:"关公庙外唱官渡花灯讴歌汉侯义气,孔子楼前演梨园雅戏咏鲁相仁风。"  相似文献   

4.
张卫东 《北京档案》2014,(3):46-47,49
正旧时,京城百姓将营业性演出场所统称为茶园,这与古代的茶肆、酒楼的演出形式分不开,古称勾栏、瓦肆。无论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等在戏曲演出史上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为观众服务的商业性茶园戏台才是戏曲演出的重要部分。京城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商业性茶园戏台在清代堪称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5.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是目前发现的我国第二座石窟寺戏台,其特征是面对窟龛而建,其修建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此戏台未被《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甘肃省庆阳地区戏曲志》等书著录。戏台依附于佛寺而建,而佛寺早在宋明时期已有盂兰盆会,清道光间有了"灯戏",戏台正是民间礼佛和庙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灵台秘苑》是中国古代天文占验集大成之作,收编在《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里。纪昀在《提要》里说:"谨案《灵台秘苑》十五卷,北周太史中大夫新野庾季才原撰,而宋人所重修也。季才之书见于《隋志》者一百十五卷,《周书》本传又作一百十卷,此为北宋时奉敕删订之本。"关于此书的价值,纪昀又说:"虽(?)祥小术,不足言观文察变之道,顾《隋志》所载天象诸书,今无一存,此书据季才所撰为蓝本,则以前之古帙尚藉以略见。大凡存为考证之资;亦无不可也。"此书卷目如后:卷一、步天歌星图,卷二、星总,卷三、十二分野,卷四、气,卷五、风,卷六、天  相似文献   

7.
刘逸帆 《中国广播》2008,(11):37-43
诗曰:“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今天,当我们享受着语言文字统一的不尽便利时,也许很少想起当年“书同文、车同轨”的肇始者。然而,作为媒体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不免对“书同文”的巨大历史意义和社会作用时时有所感触、  相似文献   

8.
一座距今已有820年历史的金代古戏台在山西省高平市被发现。这个戏台比之前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台的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还要早110年。该戏台在高平市西北王报村村北的山岗上,在二郎庙建筑群的最南端。戏台坐南面北,正面台基的青石上刻有化生童子、莲花、缠枝花等图案。图案上方的题记为: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五日石匠赵显赵志刊。文物专家据此认定,戏台的建造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戏台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平面为正方形。台基略呈长方形,长7.4米,宽5.9米。台基的束腰部分两侧有石雕力士,中间为两个石雕狮子。戏…  相似文献   

9.
广佛地区古戏台向称较少,但其实不然。就迄今看到的文献史料而论,广佛地区寺庙戏台密集,北方那种“村村有庙,庙庙有台”的情况在广佛地区也存在。此外,广州的衙署戏台、广佛两地的会馆戏台,成为这一地区古戏台的两个亮点。其中,作为古戏台一个类别的衙署戏台以往被忽略,而道光时期佛山的“班馆”因市场需求而产生,近似于现代剧场,迄今尚未受到关注。而西方人笔下、镜头下的广州戏台资料,对于剧场史的研究也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天地大戏场     
旧时的戏台上常挂有一副楹联,道是“天地大戏场,戏场小天地”,用以解说戏剧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关系,十分形象贴切。京剧名伶程砚秋先生当年说得好:“人生即是演戏,社会即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而所谓伶人,“不过是戏中串戏罢了”。  相似文献   

11.
清中后叶以来,《燕行录》中留存了大量朝鲜使臣的宫廷观剧笔记,思慕大明的心理促使他们以复杂眼光看待舞台上的汉服衣冠,并重新思考与清廷的交往和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自乾隆朝始,面向朝贡使臣的演剧活动成为宫廷戏曲礼化契机之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风格、装置精巧华贵的清音阁戏台及与当年流行于内廷的《升平宝筏》,都是塑造清国大一统、重礼教等对外文化形象的重要步骤,彰显着乾隆所刻意加强的“华夷一家”意识在多民族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燕行录》中来自域外的观剧书写和相关论述,从接受史的角度大大丰富了后人对清代宫廷戏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诗·大雅·灵台》首章云: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以往的论者,多从此章中看出“可见至少二千五百年以前,中国已有了天文台”(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页1671)之类。但细玩辞意,并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则可知在姬昌(严格地说,他到死后方被称文王)建造灵台这件事背后,实有很大的未发之覆。所谓“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体就是征集民工,人海战术,搞“工程会战”以赶建灵台。为何要如  相似文献   

13.
西丰县第一所中学--西丰县立初级中学(简称西丰中学)①"由民国二年始也",即初建于公元1913年."校址校舍占用(西丰县城)南康街新建筑之游民习艺所房舍"②即现在的西丰县第二中学校址.当年栽的几棵柳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的学生大礼堂,今尚存.  相似文献   

14.
粤北镇溪祠古戏台,《中国戏曲志·广东卷》未予著录。《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谓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但此戏台的始建年代为清嘉庆八年(1803)年。镇溪祠"寺""祠"不分的称谓,庙祠合一的四合院建筑模式,倒坐式的山门戏楼,为广东众多古建中所罕见。祠内《永远戏金常田碑》,是迄今国内发现的第二通有关戏田制度的碑刻。连州马带村古戏台,《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予以著录,并谓此戏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但此台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重修。长期以来,在此台演出的大戏是祁剧,小戏是采茶戏。这和当地村民多来自湖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名城之所以有名,大抵是靠生于 斯、长于斯的名人为其增光。襄樊也不例外。在建城2800余年的襄樊发展史上,如群星灿烂般的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确实为其大扬了人杰地灵之名。这些名人中,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米芾,便是一个代表。农历乙亥年之夏,笔者伴随友人,又一次来到米公当年的出生地——现今的襄樊米公司,参观、访问、抚今、怀古。又一次体味到了米公当年的诸多风采,尤其似领略到了他那对笔黑丹青所赋于的“痴、癖、颠、狂”的艺术秉性。  相似文献   

16.
王应端  蒋勇 《新闻天地》2011,(11):I0002-I0002
云集,云日月之光华,集天地之灵气。“滩惊回雁天方一,月照杜鹃更已三。”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当年夜泊今云集河滩,在朗朗皓月下写就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周原遗址贺家村出土的昔鸡簋铭文的关键字词、所记礼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昔鸡簋铭中的"▉"应读为遏,训为止。"遏偪姞于韩",义即嫁偪姞于韩。昔鸡为送者,故韩侯用贝、马傧赠昔鸡。昔鸡簋铭文所记与《仪礼·士昏礼》相合。昔鸡簋为西周国族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偪或即姞姓之密须,其地在今甘肃灵台附近;韩乃武之穆,初封或在冀北之固安,西周末徙至晋南;昔氏为周大夫封昔者,其地或在今河北巨鹿附近。昔鸡簋之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之际,簋铭所见王姒究系时王之后,抑或先王之后,还需再做讨论。本文指出,周代嫔妃的称谓不仅关系周代礼制,更涉及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50年代会见前苏联和印度客人时,曾吟过一诗、一词,细细品味,寓意深远。一诗曰:“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是1956年接见苏驻华大使尤金时引用的。曾误为是毛泽东所作,后经研究,它来自“六尺巷道”故事。清人张英,官至礼部尚书。一次,家人修府第,因地界与邻人争执。张英复诗代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立即让出三尺土地,邻人也让出三  相似文献   

19.
山西沁水土沃村东之舜汤二帝行宫内,存有一元代戏台遗址,并有元代、民国两通碑刻,分别记载了此戏台初建重修时间,以及当地元代以来的戏曲活动.这是山西境内新发现的一处元代戏台遗址.元代碑刻中所记女真、蒙古官员参预戏台修建之事,在现存元代戏台文字记载中,仅见此例,其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同时,民国碑刻中所记村社演戏不遵古风,破坏旧章,竟被刻碑传世,以示惩戒,这在古今戏曲史上,亦仅为见,也算一件奇事.  相似文献   

20.
<正>宝林寺位于大理市下关镇苍山斜阳峰麓宝林村,始建于明初,原寺在明朝后期毁于兵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现存大殿、戏台。戏台面阔三间,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近年重修,装饰一新,显得富丽堂皇。戏台前檐柱有红底黄字楹联一副:"虽然讲经说法;也是谈古论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