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粉丝文化成为国内青年亚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元,且呈现出诸多与传统影视时代粉丝文化的差异.对国内粉丝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研究,不仅利于增进官方对青年亚文化话语体系特性的了解,同时对理清当代青年追星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与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意义.该文结合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理论,以粉丝社群常用个人理财A...  相似文献   

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3.
嘻哈音乐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黑人的文化形式,在传入中国之后,这种音乐形式与其紧密联系的潮牌形成了不一样的青年亚文化。作为当今流行文化中备受年轻人欢迎的两种亚文化,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和生活态度。研究这两种亚文化,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有助于探讨当代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该文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深度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及观察法,对12位嘻哈音乐人的文化实践进行系列分析,发现:这个亚文化样本在总体上是平等与包容、多元与对话、表达与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文化实践超越了传统亚文化“抵抗—收编”的范式,为当下文化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群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通过独特的网络语言和多样化的网络行为,实现情绪表达和自我塑造,充分展现群体态度的一种文化现象。该文基于新时代网络亚文化的传播背景,以高校青年为目标群体,研究了网络亚文化的常见类型及表现特征,从身心健康、能力锻造、道德理念、消费观念和价值信念等角度,对高校青年参与网络亚文化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辩证探析。高校青年是制造、体验和传播网络亚文化的先锋群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深刻探析并正视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双面影响,才能为主流文化的培育和践行开辟新的路径,激发思政工作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中国女性青年亚文化族群纷纷涌现,其中,"小清新"文化传播较为广泛。本文主要探讨消费主义语境下"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困境,在对"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分析中发现,"小清新"们往往用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感性经验的话语建构其亚文化身份,而亚文化身份的生产又强烈依赖消费社会语境,这为"小清新"们带来了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语境中创造的当代文化形态,表现为非主流而又具有极高的大众流行度和跨文化传播力。以“科目三”现象为代表,开放度高、可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凸显,也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鼓励与引导并举,可将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中国式流行文化”,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3,(1):56-56
陆扬在《辽宁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后亚文化研究是对伯明翰中心亚文化理论的挑战和反思,随着新的青年亚文化形式的出现,探讨建立新的理论范式的可能性。后亚文化研究明确反对伯明翰中心对待青年亚文化的“英雄主义”态度。就以赫布迪基的亚文化研究来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1983—2019年关于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广西壮族三月三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近40年来壮族三月三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后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陈学璞、任旭彬、蒋慧、张利群、周艳、劳国炜等是壮族三月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对壮族三月三进行研究的主要机构包括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区委党校等;壮族三月三、歌圩、嘉年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刘三姐、歌圩文化、旅游开发、节庆活动等是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热点领域,"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打造与节庆文化创新发展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亚文化正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与价值,消解其负面影响,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通过研究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基于网络空间脱域性、算法性、隐喻性特点,去阐释网络亚文化形成的原因,进而深挖网络亚文化潜在的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独立性与社会公共性三大矛盾。通过对三大矛盾和网络亚文化产生的引发社会焦虑、信任危机消极影响分析,推究网络亚文化价值引导的方向。最后,提出立足从社会心理、同向同行、制度规范来对网络亚文化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审丑异化现象,极大地冲击着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心态风险。新媒体网络传播中以“丑”为“美”的价值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把“审丑”作为针砭的对象——通过对丑陋的批判和评价,来弘扬审美和“正能量”。继而审美的混乱与扭曲,为青年审丑异化提供了滋长土壤。该研究主要以网络“热梗”“走红”“出圈”等现象为例,对此种文化“狂欢”的成因、危害与消解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审丑”缘起于网络亚文化形塑下的青年狂欢。针对层出不穷的审丑异化乱象,政府主导下的媒介管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净化网络环境,更要防范与化解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文化心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现今是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每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均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导致的消费主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青年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消费的含义及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消费观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针对如何构建青年和谐消费模式和消费观,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依靠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衍生出的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新精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有效解决可以使人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该文运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在后疫情时代大环境下,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总结出要以包容的心态和科学的引导,将网络亚文化以多元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快速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环境,也可以使青少年在网络亚文化的接触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效调节自身人格的矛盾,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延续发展的坚定信心。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其次探讨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径:深化时代文化理论认知,丰富文化育人建设载体,巩固社会文化育人功能,以及优化网络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软硬”实力,增强文化实践效能,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旨在帮助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着力赓续红色血脉,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宋云峰 《职业圈》2012,(30):128-128
建设企业文化,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管理的最具远景的发展方向。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企业文化同企业发展史同一个血脉。随着现代技术时代的到来,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快,使得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文化的滋润和营养。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呼唤文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伯明翰学派的女性研究在国内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吉拉·默克罗比及其女性亚文化思想的研究在近20年内经历了人物介绍和思想传入、多维度具体分析和现实运用的发展阶段。其中,女性亚文化的具体内涵、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默克罗比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得到了学术界的集中关注。这些内容既凸显了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点,也预示了女性亚文化未来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17.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腐女文化开始从虚拟空间兴起,并引起了亚文化研究者的注意。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发现腐女采用隐喻等话语策略,社群式的话语生产和消费、修改传统性别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起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话语体系。网络腐女文化话语体系说明女性网络亚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活跃和复杂。  相似文献   

19.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国家近年为促进社会民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代青年群体对乡村文化认同感逐渐缺失,最终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该文通过研究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现状,分析乡村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困境与机遇;结合动画短片的生产、传播特点和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探讨动画短片在青年群体中积极传播乡村文化的可能性和方法。该文提出借助短视频快速发展的趋势,利用动画短片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以及动画短片创作生产过程中的优势与乡村文化传播相契合,助力乡村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良性传播,达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