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如果说史学在近代中国挣脱经学枷锁的历程是一种"独立",那么必须看到"民族主义"在其中发挥的杠杆作用。这种制度化、专业化的近代史学也只有在服务于民族国家体系下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抗战时期的傅斯年即面临这样的境况,如果科学的历史研究丝毫无助于民族存亡,那"史之为道"其用何在?但在以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召唤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主义的另一面——在人群中制造分离和区隔——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构成威胁?傅斯年选择以"建构国族"的方式从"民族国家"的概念中拯救"中国认同",但却落入"民族"二字的语词陷阱而不自知,完全忽略了"国族"仍旧是"民族"的一种,比它想去替代却又自其脱胎的"民族"更缺乏实在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国民性。它是在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其形成原因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密切相关,并受到日本民族特殊的"家族"制度、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4.
刘雅君 《文化学刊》2013,(4):123-127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送礼文化,而国家间送礼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差异。本文以"内和外"的文化学为中心,对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送礼文化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三国送礼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有位日本名人曾说过,"代表日本脸面的有两个: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可以说,日本虽然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国家,但却是一个国民品牌建设的强国。品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著名的本土品牌会让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所以,民族品牌的发展与建设有着超乎经济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通过陶瓷艺术的对日传播,日本的制陶制瓷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汉代灰陶的东传促进了以须惠器为代表的日本陶器制作;唐三彩的传入催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奈良三彩";越州青瓷的东传,促使日本在中国灰釉技法基础上烧制出了灰釉陶器;宋代建盏茶碗和花瓶的东传引起了日本的仿制,并在造型和施釉技术上逐渐实现了自主创新。明末清初,制瓷技术传入日本,民族制瓷工艺"伊万里烧"在融入中国新技术和艺术风格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情的瓷器艺术。研究表明,汉代以来陶瓷艺术的对日传播交流主要是以日本向中国的单方面传承为特征,日本通过不断学习和汲取中国的先进工艺,使本国陶瓷艺术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日本民族对待艺术的态度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服饰是民族文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等。本文以阐释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和服为中心,通过追溯和服的起源和发展,归纳和服的种类及特征,分析日本服饰文化中表现出的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神权信仰等宗教意识;日本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日本人以崇尚闲寂古雅、纯粹风流为基调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浙西《民族日报》是一份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己任的报纸,是抗战时期浙西前线的一面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浙西《民族日报》创办的契机,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复杂使得《民族日报》有了创办可能。《民族日报》的创办对于浙西共产党人、浙西新闻界,以及浙西抗战事业来说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浙西《民族日报》的创办,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政治组织形式,民族国家有其内在的历史合理性。本文将以近代民族国家发源地西欧的国家组织形式的演变为线索,通过考察西欧民族国家的内涵及观念的转变,分析观念转变背后个人主义的发展,并且结合近代"民族"理念的转变,评价个人观念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京都学派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其成立标志着日本近代哲学的开始。京都学派以佛教的"绝对无"或"空"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作为当代东亚思想的重要流派,京都学派积极介入日本政治现实,错误地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支持。其提出的"近代的超克"和"世界史的重新建构"问题,仍在当今的日本思想界延续。京都学派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时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二千多年佛教教义和教理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就空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东西方的现代性之克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京都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当今的日本,还是当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管理化,又要汲取中国传统丈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埃文斯说:"凡事都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事实真相. 没有人撒谎,只是回忆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3.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我们有国旗、国徽、国歌,也应该要有国服."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即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时至今日竟无自己的国服,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撒拉族诗歌中的"家园""孤独"与"死亡"主题为中心,考察撒拉族诗人的家园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建构、生命个体与民族命运引发的孤独感以及死亡与生命的联系。笔者认为,撒拉族诗人对家园、民族历史的回顾,是其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印证。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推动着自清末萌发、五四前后发展、九一八后形成的民族复兴思潮继续走向高涨,其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围绕"民族建国"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抗战与建国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不仅讨论了如何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讨论了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马翀炜和陈庆德给出的答案是"民族文化资本化"。民族文化资本化何以可能?这个论题的理论意义在于重新认识普遍性的相对性或不完全性;现实意义在于如何使"边缘"民族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要素转换为经济资本,参与到当代主流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在当下脱贫攻坚的热潮中,《民族文化资本化》有不断重读、不断反思的必要性,启示我们尊重和开发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文化,将其作为"扶智"和"扶志"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认识多米尼克,是在杭州电视台经济频道一档节目《杨莅分享会》上。这位29岁的奥地利青年,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与现场观众交流,分享的题目是他以前制作的短视频——《谢谢杭州》。"对于我来说,毕业之后选择杭州,是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地方。"在多米尼克的眼里,他踏足过的中国大都市,大都千城一面,惟独山水杭州有繁华而闹腾的一面,也有温润而安逸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杜华国 《文化学刊》2015,(2):121-125
基础概念的厘定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自"少数民族电影"诞生起就有着所指的模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影视人类学片等都在指称着"少数民族电影",其概念有过争议和讨论,但大多是在"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本体论下进行的。"少数民族电影"显然是类型视角下的称谓,本文以类型方法论初步界定"少数民族电影"概念,并对与之相关联、容易混淆的学科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和人生价值内涵,甚至在现代社会亦被人们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然而,从"忍"的基本内涵来看,"忍"既有屈从、柔弱、麻木的一面,也有谦和、坚毅、精进的一面,只有辩证地看待"忍"的消极面和积极面,弃"忍"之糟粕,承"忍"之精华,方为上策。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上半叶,传教士用"自主"或"自由"对译"freedom(liberty)".但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或许因为"自由"语词的传统消极色彩,更倾向于使用"自主"一词,而且多表示一种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权利.大约1880年前后,黄遵宪受日本自由民权言论熏陶,第一次在民权意义上对"自由"作了界定,可惜没受到国人重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黄遵宪和严复著作的流行,"自由"才逐渐压倒"自主"等语词,成为朝野士大夫热衷讨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中,严复不但对"自由"一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界定,而且将其提高到话语表达的核心范畴,奠定了现代"自由"语词的基本形象.梁启超则融合严复与日本学者的"自由"界定,以自己清新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构建起了现代"自由"话语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