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武婚俗根植于儒家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延续至今。大武婚俗是凸显中华传统美德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大武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变迁,婚俗作为一种社会模式也发生了剧烈变迁。大武婚姻形式经历了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繁、从中式到西式再到中西混合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彝族自古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的彝族婚俗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分别对彝族婚配和恋爱、定亲和结婚礼仪进行分析。在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彝族的民族习性、信仰文化,同时也应该努力倡导一种文明合理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地理等生活环境所造就的,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不同的婚俗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婚俗文化也产生了严重的地域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婚俗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婚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雷丽 《文化学刊》2008,(5):106-110
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一枝奇葩——婚俗是考察地方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湖北天门为田野考察对象,对天门男女之间择偶、定亲、娶亲全过程进行初步考察,并竭力揭示其社会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5.
河东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东文化璀璨耀眼。垣曲婚俗作为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河东婚俗礼仪的继承性和多元化特点。展现垣曲婚礼文化,探寻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透视传统婚俗独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民俗符号学原理,从"七彩嫁衣"在土族婚俗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入手,进行归纳整理,力图解读出"七彩嫁衣"作为表现体在土族婚俗符号系统结构中体现出的多元文化信息,进而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土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布依族是贵州第二大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7. 9%,作为贵州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本文简要介绍了贵州境内布依族婚俗情况,以咨学界研究。  相似文献   

8.
畲家婚俗     
农历三月三是浙南山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节日。在丽水地区云和县雾溪乡坪阳岗村,正在举行一场极富畲族特色的婚俗表演。 畲族婚俗,是畲族人民生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民俗大花园中一朵小花,它仪式隆重,特色浓郁;比歌赛舞,妙趣横生;彩带凤笄,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9.
从真切再现当时社会生活风习的宋代风俗画中,可以看到画家们对都市繁华、乡村闲适的迷恋、对圣朝盛世的点缀升平,但是从传世的少量作品中仍能看到一些充满平民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真切的爱,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五四后的中国亦较有影响。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即与其有过接触,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有索洛古勃的作品。以后鲁迅仍对索洛古勃多有关注和评论,直至其生命的晚年。鲁迅揭示了索洛古勃作品艺术特质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他是“死的赞美者”;表现“无可挽救的哀惨”是索洛古勃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索洛古勃的寓言也给予高度评价。鲁迅不时运用索洛古勃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描写参与现实生活,或规劝青年,或批判社会,从中亦显现出鲁迅对索洛古勃的某些方面的评判,鲁迅在对索洛古勃某些作品的评论中表明他不赞成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还指出了索洛古勃与苏联新政权的格格不入,创造力迅速衰退。所有这些均昭示出鲁迅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艺术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1.
大江健三郎在六次访华中多次提到鲁迅,可见其对鲁迅的接受与推崇。二人有着深切的联系,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了相同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具有强烈民族危机感的作家。在作品中,二人关注社会、关注民众,以不屈的批判精神拯救处于深渊中的民众,将目光和焦点聚集在社会上,从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二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本文将列举多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人羊》《阿Q正传》等,深入探讨东亚土地上少有的两位时代的清醒者如何关注社会与国民。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千百年来中国的婚礼形式,走过先秦之仪礼、经历过盛唐之华美、崇尚过大明之庄典、感受过满清之仪仗……从古至今,婚礼礼制与婚俗经历了简化、增加、融合等过程,或重视盛大隆重的婚礼规模,或增添喜庆热烈的婚礼氛围,或沉溺于奢靡与攀比的婚礼风气等,但即便在先秦时期苛刻的等级制度下,婚礼仪式中也出现了跨越制度的行为。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思考,从婚礼礼制和婚俗的角度研究先秦时期婚礼中的僭越行为,以及在制度变迁下先秦时期婚礼中僭越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为今后研究先秦婚礼形态和婚礼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门文元,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团长、国家 一级编导。在长达50多年的舞蹈艺术生涯中,曾创作了百余部舞蹈作品,其中获世纪经典奖一部,文华大奖2部,文华新剧目奖6部,“五个一工程奖”4部,解放军文艺大奖3部。代表作有:舞蹈《金山战鼓》,系列舞蹈《月牙五更》,婚俗系列舞蹈《土里巴人》,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和舞剧《阿炳》等。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于平说:“门文元是我国90年代最重要的舞剧编导,在中国当代舞剧50年的历程中,李仲林、李承祥、舒巧和门文元是绕不开的四大名家。”最近,门文元“舞”梦到徽州,应邀出任微州风情系列舞蹈《无梦到徽州》的总编导,让我们有机会走进这位享誉全国的舞蹈艺术大家的舞蹈世界,倾听他的“将舞蹈进行到底”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教育史上,国语(文)教科书选录外国翻译作品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社会对西方文化的逐步容纳。反映在教育领域,促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就表现为:外国翻译作品在白话、思想主题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所具备的特点,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一方面,近代社会变革对国语(文)学科提出了新要求,即"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智德"等,而传统作品的文言词汇、句法、主题、写作技巧等无法准确表达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外国翻译作品的新词汇、新句法、先进思想、写作技巧等特点,使其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于是,外国翻译作品得以顺利入选国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中内涵深广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重要部分。“串姑娘”是在佤、阿昌、拉祜、德昂等族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求爱方式。入夜,小伙子们相约去串姑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社会里,林语堂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匠。他著述的众多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文领域内各学科的研究。但鲜为人知的是,林语堂的作品亦充满着对科学的深厚情感。本文分别从形成背景、具体表现、批判性继承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林语堂作品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兴盛,有其独特的文学背景。本文梳理了明末清初戏曲、说唱、词赋、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中讲述时事的情况,勾勒出时事小说兴盛的文学背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中文学叙述重心的转移、文风的重大变化及新题材作品兴起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堪称一部情色职场教科书。全书几乎处处以诱惑和挑逗的词语刺激人的官能,以近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细腻地复现性事的各种形态、动作、声音、颜色和气味,并且在行文中每每给以高度赞美。作品的糟粕事实上有两个层面:疯狂的性享受;依靠出卖色相改变社会地位。两者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此书在今日中国却有了十分广大的拥趸。这自然与当下中国的贪腐与淫风炽盛分不开。此书的出版实在是当下文化堕落的一瞥。出版情色文学作品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倘若作品内容以情色描写为主,且过于细致,会使得一般读者产生不健康的行为乃至犯罪冲动,就只能印制极少量的文本仅供研究者使用;如果是准备提供给一般读者阅读,必须进行必要的删节;这样的作品能否出版,也要考察整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分别作为中国与英国著名的小说代表,以当时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借助艺术的笔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价值观进行评判。这两部小说在社会选材以及人物刻画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今后的阅读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正>第24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海外版刊发的新闻报道《能说7国语言,化解社会矛盾,浙江首名外籍调解员诞生,义乌社区有了‘洋委员’》,获得了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该作品以生动事实回击了海外对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质疑,彰显了中国基层民主开放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捕捉信息是前提作品获奖,体会最深的是新闻采写功夫不在新闻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