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狮子王》《花木兰》《白雪公主》等由迪士尼创作的经典动画电影可谓是家喻户晓。迄今为止,迪士尼已经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其动画电影经久不衰是与迪士尼将其丰富的创意元素巧妙地运用在其动画电影中分不开的。本文就从迪士尼文化创意的原则出发,对其创意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木兰传说是流传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民间传说,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兰传说的内容主要基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忠孝精神的重要载体。木兰传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1976年出版的《女勇士》而引起美国读者的普遍关注。随后,迪士尼公司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将木兰传说两次搬上银幕。在美剧《童话镇》第二季中,木兰同西方经典童话人物一起成为了故事主角,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木兰传说实现了在美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3.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进行解读。托妮·莫里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小说各部章节,但人物事件的叙述却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具有碎片化和非线性的特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人物的性格体现出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具备解构主义特点。同时小说有意颠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模式,重构美国黑人女性身份,为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相似文献   

5.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的焦点和症结在"文化"层面,文化殖民是后殖民主义重要的一部分,《阿凡达》就是典型的"文化殖民"隐喻。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阿凡达》电影名称的文化殖民隐喻以及电影叙事情节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影射,借此来揭示电影《阿凡达》全球惊人票房迷雾后全球文化输出的本质,并希望能够启发国内电影界以民族电影为创作主题,确立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进而促使全球化向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先生的经典剧目,它讲述了主人公玉春与魏莲生对爱情与自由的追寻。半个多世纪以来,《风雪夜归人》诗化的意境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探讨,经久不衰。本文将从吴祖光先生与剧作的渊源开始,由情境、人物、台词及主题意蕴对《风雪夜归人》的诗意作一番浅探。  相似文献   

8.
《同义词》(Synonyms)是以色列导演纳迪夫·拉皮德的剧情片,这部基于导演自身经历而创作的电影,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整个故事将焦点对准了“困”在两个不同国度的个体:约亚夫是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退伍军人,他极度厌弃自己的家乡,并想方设法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国公民。本文通过聚焦《同义词》中对个体身份的探寻与思考,探讨“语言”与“记忆”对人物身份的作用与反作用,并探究其背后的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9.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两部《狄仁杰》系列电影,糅合了古装、宫廷、侦探、武侠和玄幻元素,成就了近10亿的票房,也成为徐克"北上"以来电影的代表作。本文从魔幻大片背景出发,就类型、剧情、人物和内涵四个角度,比较探讨两部电影的特色、优长与缺憾。  相似文献   

10.
对《海的女儿》已有多角度观照,然并未穷尽对这篇经典童话作品内涵的诠释。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重读这部经典,尝试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女性和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揭示童话中深刻的生态意识和女性关怀,即作者意在重构一个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平民的精神世界,解说平民的孤独困境。这种展现平民孤独的主题在以其小说为原本改编成的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成为唤起观众内心共鸣的触发点。本文通过解析影片《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发掘化"绕"为简的影视改编艺术与商业化运营对影片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的劳伦斯》改编自英国军人作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回忆录《智慧七柱》,是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2004年,《阿拉伯的劳伦斯》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中的第一。一部人物传记片能如此具有史诗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影像建构与观众情绪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13.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2,(1):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恶搞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一些人电影电视、网络随笔、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商业广告等方式对诸多的文化经典、历史人物、词语文字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演绎。"文化新论"和"文化新品"犹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其进行篡改,实际上  相似文献   

14.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十二楼》和《无声戏》中引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小说叙事而言,引经据典能够凸显小说的核心矛盾,调节叙事语气;对于人物塑造而言,儒家经典可以为小说人物的命名提供参考,也可以润色人物语言,烘托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人物名片当代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33种语言。其中《解密》英文版入选"企鹅经典"文库,是中国首部收入该文库的当代小说;2014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5年获美国C A L A最佳图书奖;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7.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后期的创作,与他早期"痞子文学"的风格差别很大。差不多小说刚一出版就被导演张元看中,他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本文将首先介绍王朔及其小说《看上去很美》,随后从情节的选择、主题的表达分析《看上去很美》电影改编的特点,最后探究影片《看上去很美》成功的原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由中国青年戏剧导演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由于其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编和实力派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完美塑造,该影片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的本土化、人物设置的本土化、群像演绎与人物塑造的性格化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十二公民》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19.
《故事里的中国》是一档以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文艺经典为己任的大型文化节目,通过华彩的视听手段为观众打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体化的影像艺术博物馆。本文以该节目为个案,对经典文艺作品中共性与个性意义、创新表现手法以及剧中人物展现的精神品质进行分析,从而引领观众重温经典,向中国精神致敬。  相似文献   

20.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