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形式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越加频繁,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际舞台,但西方文化也传入到了中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导致西风东渐,对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以及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众群体不断缩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面临着不小的现实挑战.为此...  相似文献   

2.
栗子 《文化交流》2012,(7):37-41
张书旂是一位艺术的革新者,其卓越却短暂的艺术事业横跨中国和美国。他成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西方绘画的元素重新激发了传统中国画笔法和美学的生命力。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一名从中国来到美国的传达艺术与友好的大使,通过自己的艺术将中国文化之美丽与优雅充分地展现出来,完成了艺术和外交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推出了中国古代圣贤的理性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让日常生活超越了物质的表象,摆脱了世俗性,获得了审美的意义。这种理性的方法,与西方古典美学看待世界的方法一致。与此同时,林语堂凸显了日常生活琐碎的"非日常性",用感性意义成就了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因而《生活的艺术》又拥有了西方现代美学看待世界的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存在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等。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的深入、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这更多的体现在"礼"这一方面。双方要实现更好地交流,必须重视中西方礼的差异性。基于此,现主要从中国"礼"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角度阐释"礼"文化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影响,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求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认为,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构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领域中,"食"最能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情况尤为如此。在衣着、居住条件和出行工具方面,中西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中国人也穿牛仔裤、T恤衫,也住公寓或别墅,出门有小汽车、高速铁路和飞机。但只有在"吃"这个领域,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或许稍微有些现代化的变革,但毕竟与西方烹饪相比,仍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白乐桑认为,饮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联系紧密,西方人可以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探寻中国美食,也可因中国菜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时代展示中国魅力的重要名片,其生成的维度可以从理论、实践和现实的角度去考察。当然,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也面临自身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自卑心理导致缺乏文化认同感,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加剧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理性认知,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忘本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是重塑文化自信的关键;吸收外来,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是重塑文化自信的动力;面向未来,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重塑文化自信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文化的听觉审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视觉中心主义的真理观奠定了相应的西方认识论范式,并促使其后的艺术美学理念逐渐向俗世的实在维度靠拢;而一向注重听觉的中国心学却始终以静、空的时间体验方式将真理的理解置入了超越于空间之上的虚无维度,以谦卑的姿态在视觉霸权的压制下顽强进行着人生归属感的寻求,也正是这种归属感型塑了中国艺术文化内敛、体恤以及高蹈的独特品性。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曲折 ,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 ,主要反映了我们在处理三种文化成分上的困惑与探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不断涌入 ,但在 1 91 9年以前传统文化依旧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民国初年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迫使力图借重西方文化来寻求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揭露传统文化落后部分的弊端。 1 91 7年马克思主义文化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就由传统文化的一统天下变成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成分并存的局面。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以…  相似文献   

12.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13.
<正>讲好中国故事是世界性挑战,因为从西方话语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无法将全球化时代中华古老文明复兴、转型和创新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崛起只是其表象,中国的成功,更只是这种宏大故事的一个方面。中国成功,折射西方的成就,也会推动西方的振兴;中国成功,鼓舞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带领新兴国家成功实现可持续、全面崛起。一句话,就是要讲清楚中国梦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社交媒体传到中国,使中国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特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西方女性的身体意象也会对中国现代女性的身体意象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使现代中国女性的身体意象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5):62-62
《靠近一点看西方》 全球化的世界正在把东方和西方拉得越来越近,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机遇和挑战。身处全球化经济的今天,走进西方,了解西方文化是每一个谋求发展的中国商人都必须研习的一课。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变局当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快速融入全球化、加速现代化的轨道。中国执政党的形象塑造不可避免地成为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否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战略问题。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从文化刻板印象、党的形象挑战以及党的形象塑造路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长茂 《文化学刊》2012,(3):169-172
本文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