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说文解字》中殳部代表字形"段、役、殺、毆、毅、毃、■、毄"分别进行解释,从字形、字义的演变中探寻各字的本义,考察字符"殳"与部首中各字的构形及构义联系,从而验证许慎分部的合理性,以及在字族理论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方便”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常用词,但该词的本义却不是常用的词义。由于历史文化的不断演变,“方便”产生了多种词义。根据《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方便”一词属于初级词汇,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教学,发现外国留学生对于该词的理解比较模糊,混淆该词的意义及用法。一般意义中的“方便”对于外国留学生能够理解,但在具体的一些语境中,则会产生新的含义。该文首先提出“方便”一词的多种含义,介绍“方便”的来源与本义、“方”和“便”的词义探析、“方便”的词义演变,“方便”的英文释义、留学生习得“方便”一词在语义和语法两个平面上的偏误分析及通过“方便”一词看出的国际中文教育词汇义项教学中的问题及启示。  相似文献   

3.
斯的本义指的是以斧劈木,谓析分。孔子所熟悉的先秦经典著作,往往用它的这种本义。《论语》出现的"斯"字,也经常用它的这种本义或引伸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考察辨析。《论语》中有些"斯"字与它原始本义疏离,从而导致词性和意义的演变,成为代词或连词。这种演变从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到孔子后进弟子那里,演变的趋势更加明显。对《论语》的解读,应该兼顾"斯"字的原始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梳理辨析相关的事象。  相似文献   

4.
文对"对簿公堂"的本义和变化义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对意义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其意义的变化是由语言使用者的错误理解、传媒辞书的推动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望文生义和意义近似词语的负面影响是造成语言使用者错误理解的主要原因。对这种主要由误解误用造成的词义变化,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言作品《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当中多次以"潮(嘲)"作形容词,表示"呆、傻"之义,与现代汉语中"潮"作为形容词的常用义存在较大差异。而诸多辞书中却并未收录这一义项,未从历史角度予以全面解说,难免会让人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产生理解不畅或误读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对这一古今异义词加以分析,追根溯源,考察其历史演变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佐证,考证四川方言中的"踡"字的本字应当是"肙"。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语修辞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阿拉伯语文体规范、表达功效和用词技巧的语言学科,分为句式修辞(辞达学)、形象修辞(辞巧学)、藻饰修辞(辞华学)三大分支学科。其中形象修辞(辞巧学)中提出语用中词的本义和借义的概念,本义与借义之间的关系分为“比喻性借代”和“非比喻性借代”。该文通过引入认知语言学概念转喻理论指出:“非比喻性借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转喻”关系,本义和借义之间通过“临近性”基础实现转换。“转喻性借代”的提出抽象地归纳了“非比喻性借代”中不同类型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一种“转喻性思维模式”来分析理解该类借代,跳脱出传统类型学对“非比喻性借代”静态划分的局限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荆亚玲 《文化学刊》2012,(6):155-157
《字诂义府合按》是明末清初的一部训诂札记,虽然卷册无多,然而创获颇丰,无论训诂实践还是训诂方法都给后人以诸多启发,本文试从因声求义、以形索义、溯本求源三方面论述该书词义训释的具体方法及其贡献。  相似文献   

9.
“醜”“丑”作为繁简字,曾出现互用现象。该文通过历时分析“醜”“丑”的字形演变,以文献用例和字形说明“醜”“丑”两字本义并不完全相同。最后从使用频率、经济原则、同音替换等方面探讨“丑”代替繁体字“醜”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抬杠"为什么有执意争辩的意思,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民间为了解释"抬杠"的由来,捕风捉影地附会于某一民俗事象,甚至随意编造一个故事,都不是真正的词源探究。"杠"的本义是粗棍,用作动词,有用杠子顶住的意思,再引申为泛指顶撞。如果用语言顶撞人,那就是抬杠。"抬杠"是言语争辩义之"杠"的生动化表达方式。"顶缸"指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关于此义的由来,前人有两种解释,但都经不起推敲。本文认为"顶缸"来自"顶杠","顶杠"是顶替义之"顶"的生动化形式。因"杠""缸"同音,而且"顶缸"比"顶杠"更为形象,因此多写作"顶缸"。  相似文献   

11.
《潜夫论·浮侈》"文组彩褋"一词,《后汉书·王符传》引作"文组彩牒",其字形与训释古今聚讼纷纭。综合考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出土实物来看,"牒"是"褋"之通假字,《潜夫论》作"褋"为本字,《后汉书》作"牒"为借字。"文组彩褋"并非如清人汪继培笺所言为鞋子上的装饰物,"文组"指"带有花纹宽而薄的丝带","彩褋"是指彩色的单衣。  相似文献   

12.
该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将韩中多义词“■/花”词典义项中由基本义派生的隐喻义结合语料进行对比,发现韩中两国人民在对“花”的认知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因语言环境、社会历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通过了解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情况,以期为两国语言学习者在词汇的把握及使用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五神"概念系统,涉及"神""魂""魄""意""志"五个概念,为中医"五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探讨《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英译比较及其策略。首先是原文本中"五神"概念的理解问题,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考察古今医家的相关注释和评论,并兼及"五神"概念在先秦至西汉时期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渊源,力求接近文本本义;其次是翻译策略问题,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最后,考察和比较5+3个英译本对《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翻译,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鬼与神在任何国度的文化中都神秘莫测。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鬼"为"归",与生死相接。人死后有归宿便是"鬼"。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魑魅魍魉"都与鬼的本义"归"相关。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从"魑魅魍魉"切入,一窥中国的鬼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上当"的词义虽然尽人皆知,但它为什么会有"受骗"的意思则目前尚不得而知。本文指出,"当"有地摊义,该义在今天很多方言中存在,字多写作"档"。"上当"是在"卖当"的基础上产生的,"卖当"即"卖地摊","上当"最初指受骗买了地摊上的物品,后来泛指受骗。"打当"原义是"在空地上设摊做买卖",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打地摊"。"打当""卖当"及"上当"等词的形成表明,词汇及其意义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的反映,只有弄清了词语赖以形成的社会现实,才能对其形成及演变作出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正汹涌钱塘,血气方刚。钱塘江上游,却是涓涓细流纯洁清亮。其中一脉叫做须江,流到仙霞岭下一个叫作"清湖"的地方,数条支流同时汇合,江面豁然开阔。这儿正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通道仙霞古道的起点。水深、流缓、波平,没有比这里更适合船儿启航与归航了。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载:"清湖镇,在浙江江山县南15里。为浙、闽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语》中核心术语的阐释与翻译的规范化,一直是译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以"义"为例,从专业性、单义性和理据性三个方面,结合目前《论语》代表性译本中"义"的翻译实例,具体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兼顾"义"的术语属性,以实现术语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读音的字典,它将一万多个古文字统摄于五百六十个部首之下,它的出现是文字学上的一件大事。对页部的字义进行初步探析,具体分析《页部》语义场及分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页部字,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研究其他部首字、古代汉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诲、训、诫"都表达"教导、教育"这一基本意义,但除了都表示这一核心意义外,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在对各个词义进行考辩之后,结合义素分析法,具体分析这组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探讨"义"与"仁"和"礼"的关系入手,细致分析了孔子之"义"的确切内涵."仁"和"礼"分别从本然和验证的维度规定了"义"的基本内涵."义"在对"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过程中得以确立,最终体现为由君子的人生素养自然而然地外化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义"是一个实践范畴,却带有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于其形成方式及其对"仁"和"礼"的权衡与判断作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