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州市乡贤建设在传承乡风文明、解决民间纠纷、优化乡村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乡贤文化因素、中国传统诉讼文化因素、当代中国红色文化因素和当代德治文化因素。当代乡贤文化的发展走向:一方面应将乡贤文化理念融入自治、德治、法治,并实现此基础上的三治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古贤文化,留住古韵乡愁,同时也要创新新乡贤文化,呼唤乡贤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栗子 《文化交流》2015,(3):67-70
特色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凸显了浙江农村乡村气息和自有个性—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乡村的历史文化、古树民居与旅游、影视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永康  相似文献   

3.
乡贤文化的形成源自乡贤作用的发挥,乡贤文化是土生土长,根植于农村生态环境下的一种文化积淀。斗转星移,乡村在不断发生变迁,旧乡贤群体逐步消失,新乡贤群体渐趋成熟,不管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乡贤群体发挥的作用给乡村所带来的影响之大、之深、之广。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成为当前和今后推进乡村发展关键因素,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开展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激发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乡贤文化作为维系乡愁、连接故土的精神纽带,与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针对乡贤文化融入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面临的三重困境,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的历史资源,提高农村青年的责任认知;创新宣传乡贤文化的渠道,重塑农村青年的乡愁之情;积极举办乡贤文化活动,增强农村青年的责任意识,实现乡贤文化与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教育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积淀着我国千百年来治理乡村社会的智慧,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驱动。本文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的乡贤文化建设为研究样本,探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乡贤文化的重构提升乡村文化张力、繁衍乡村文化内涵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期语萃     
<正>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涵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乡贤文化,早在唐朝,刘知九《史通·杂述》就有这样的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是该地域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斗转星移,乡村在不断发生变迁,旧乡贤群体逐步消失,新乡贤群体渐趋成熟,不变的是乡贤群体发挥的作用给乡村所带来的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具有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文将从重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也处于深水区,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治理面临着乡村人才的空心化、经济增长放缓化和精神文明的式微化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乡贤文化作为我国古代维护乡村稳定的安全阀和晴雨表,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不断历久弥新,在21世纪仍然生机勃勃,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在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的同时,我国也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构建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实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乡贤文化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民族精神、激励年轻一代、实现文化强市(县)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浙江省上虞市的乡贤文化研究和社会推广,在六个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值得学界加以重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对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对象、目的和灵魂。同时,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也能促进民俗文化进一步得到保护与传承。本文以处于浙闽赣三省边界的江山市为典型,将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深刻揭示民俗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之互联互动的共生关系,为各地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集市是我国乡村村民进行商品交换、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曾经在乡村经济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在电商、超市等平台的冲击下,传统赶集文化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本文从赶集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乡村赶集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价值,以期为赶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平台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新兴载体,这一变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为乡村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旨在探讨网络直播平台在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承中的潜力和挑战。网络直播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乡村文化传承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增强了文化的互动性,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同时,乡村文化网络直播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例如硬件设施的落后、内容表达单一、市场商业化严重等。为确保乡村文化在传播中不失独特性和真实性,需加强创作者能力培训,丰富直播内容类别,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及其文化符号的关系,从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保育的角度,研究乡村发展与乡村旅游。首先阐述了乡村文化旅游的意义,然后转向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随后提出乡村文旅资源的保育方案。文旅融合是乡村发展的新趋势,旅游资源集文化、历史、艺术和建筑于一体,在怀旧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旅游不仅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而且具有特殊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乡贤文化参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贤文化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亲善性和人本性,是教化乡里、培育乡风文明的精神力量。新乡贤文化对于树立价值典范、营造文明乡风有推动作用,是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历史文化基础和现实要求以及伦理的支撑为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体系结合提供了可行性,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新乡贤协助。推动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结合必须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健全新乡贤工作机制,建立新乡贤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对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振兴、乡村的规划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振兴中文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文化自信、传统的文化载体逐渐消失、文化传承人才基础匮乏等。只有解决文化建设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从而促进乡村的振兴繁荣。  相似文献   

16.
正2001年1月,上虞乡贤研究会在上虞成立,为乡贤文化奔波了十多年的陈秋强众望所归,被一致推举为会长。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成立的乡贤文化民间组织。当年虞籍乡贤、著名导演谢晋欣然担任了乡贤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并专程赴上虞,在成立大会上作了激情四溢的讲话。"一瓣心香一瓣荷"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支持非遗产业扶贫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灵山竹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传承人数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灵山竹编发展陷入困境。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机遇。文章通过分析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直播现状,探讨非遗与跨境电商创新结合的可行性,从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内容策划和推广策略、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方面提出了非遗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期帮助传统手工艺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家庄政府不断加大对石家庄丝弦的保护力度,推出一系列振兴丝弦艺术的具体举措。本文从石家庄丝弦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一些在石家庄丝弦传承过程中可行的措施,让石家庄丝弦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发展下去,并且成为石家庄地区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在乡村还是城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无处不在,从远古的中国神话到现在的神话中国,从美丽乡村到现代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起过正面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也有合理性,和现代社会相融相通,不仅提升个人品质修养,更能提升社会品质。乡贤文化就是植根于我国乡土社会,积淀了千百  相似文献   

20.
周江鸿 《文化交流》2011,(12):25-28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古往今来,德清堪称民风淳朴、尚德重义之地。如今,遍布全县乡村的一座座和美乡风馆星罗棋布,形形色色的村落文化得以巧妙呈现。它既是乡村人文地理和现代社会文明的交汇点,又是富有泥土气息的村史民俗馆和当代乡贤祠。同时,也是村民百姓实现自我教育、培育文化自觉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