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2.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孕育出众多文化瑰宝,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进行思想的传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思想基础。本文将以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研究对象,对该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论述,结合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具体体现,分析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应用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天道哲学是董仲舒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其中"无为"的内在逻辑贯穿其哲学思想始终,包含三个向度:"自然天"无为自生,显示自然规律,要求人顺应天道活动;"神性天"授受君权并规定君臣分工,君主"垂拱无为"臣"有为";"道德天"感应人德,君"无为德治",人守名循礼。不同向度的"无为"思想以"天人感应"为中枢,凸显出董仲舒思想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5.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基于整体性视域和朴素唯物论立场,将宇宙、万物与人视为同源于"道"的自然性生成。人作为处于自然秩序之内的独特存在,应秉持主体性自觉,来感知和把握自我所处自然世界并进而指导自身目的性的生存。从以上论域出发,道家哲学围绕"道"的哲学阐释,在对自然的深切把握中强调人的德性生存,赋予"水"以丰富的德性象征,鼓励个体培育像水一般的"无为"善德,由此展现出与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德育旨向。总之,道家的"道"似乎隐遁无形、不明不显,但实质归结于人之"德"的命题之内,彰显出对人之德性与修为的深邃智慧。  相似文献   

6.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0):58-59
孔子、老子、周公、墨子……这些古代先贤与现代企业文化有何联系?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曾子的三省……他们的智慧和修为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启示?周公吐哺、范蠡散财、勾践卧薪、公仪休拒鱼、曹操焚信……这些典故将为现代企业家提供怎样的借鉴?本刊将从4月刊开始开辟“中国历史人物之管理智慧”专栏,邀请叶建华先生以全新的笔触和视角撰写系列文章。欢迎读者来信来电与作者或本刊编辑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和道教的经典,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道"虽不仅限于道家,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是随着"道"而展开的。本文借鉴观念史研究方法,考察"道"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流变,以此为个案剖析国学话语海外传播的途径与效果。一、God/Creator——基督教神学的借体重生《道德经》初入英语世界之际,由于语言的隔阂和传  相似文献   

8.
"清"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义是指水清,之后其含义逐渐复杂、丰富,逐渐体现在哲学、人、美学三方面。"清"含义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道家、儒家、佛禅三方面。笔者首先论述"清"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禅思想的关系,以期为理解"清"含义的丰富性及其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老子》中的"无为"思想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独树一帜的北极星,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人民都指引了一条新颖而不同的思维之路。他的"无为"不是不为,是通过一系列柔和、不争的途径达到无不为。顺其自然、少私寡欲、谦虚柔和一直以来都是老子想要在这个思想中告诉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我们应该重视它,研究它。让这些大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够展示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道家生态思想的和谐之美。女作家在"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守愚为智的生态人格,以及"见素抱朴"的生态伦理等三个向度上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哲学思考,不仅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回溯和坚守,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互爱的传统美学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而且女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新时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阴阳智慧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大部分文化当中都能看到阴阳哲学观的身影。本文立足现代阴阳哲学的精神内涵,结合现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实际及趋势,对阴阳哲学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进行论述,着重分析阴阳哲学观在雕塑艺术中可观和不可观这两种表现形式,及其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价值,以期为阴阳哲学的传承及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14.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15.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思想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古代第一次繁荣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道两家文化就成为我国两大主流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上产生众多的学派和学说,有所谓六家之说(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亦有所谓九流之说(六家再加纵横家、杂家、农家),然其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多,起到主导作用的则是道、儒两家。道家在哲学宇宙论上影响最大,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较完整的宇  相似文献   

16.
"气"概念在先秦儒家、道家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儒家更多把"气"与人相连,着重谈"养气",但其"养气"往往与仁义相关,赋予了"气"仁义的色彩,由此,"养气"又与社会治乱相关。道家更多把"气"与整个自然界相连,着重谈"通天下一气",人也应该顺应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由此,"养气"才能延续生命、保全天性。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化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调和人体和自然界的平衡、影响社会的治乱。不同的是,儒家用"气"来发展仁义之说,赋予道德色彩;道家则坚持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更倾向于与"气"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作为孔子《论语》六大要义之一(即指礼、乐、义、仁、中庸、和而不同),其蕴藏的"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充满着中国古代先人哲学智慧,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思想和精神旨归~([1])。这不仅是最高的社会理想状况,同时也是不同职业、行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本文立足于儒家中庸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挖掘其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艺术管理中管理价值指导及现实运用启示,以期对新时期艺术管理者管理品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底层理论基础,孕育于远古先民的实践和生产,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萌芽。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观念,也为《周易》中朴素唯物论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为中国传统命理学天命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形成进行更深层论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于"主体—本体"之自通。儒家的"天道"表现为"天时","人道"之心性本体也具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圣之时者"提供了"天人合一"在"时"中证成的可能性。"时"的内涵与情感、艺术、体知等都有关系,体现了儒学的独特价值,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