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品牌社群是近年来品牌管理者和学者普遍讨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借鉴组织承诺理论和嵌入理论提出假设模型,构建了品牌社群特征—组织公民行为—球迷忠诚的关系路径,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品牌社群特征能够显著提升球迷忠诚,且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显著为正;进一步分别探讨组织公民行为5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其中正面口碑、维护秩序及帮助他人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三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冬奥背景下,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迎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南方冰雪运动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研究以参与型南方冰雪运动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方法目的链理论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法、软式阶梯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明确南方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消费行为所关注的产品属性、结果与价值,分析南方冰雪运动消费者行为的主要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南方冰雪运动消费者行为主要路径是新兴时尚—提升社交印象—获得他人尊重;场地设施—挑战自我—自我实现;刺激—感到愉悦和放松—自我实现。根据南方冰雪运动消费者行为主要路径,提出培育南方冰雪消费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困境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该文以修正后的“模糊—冲突”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选取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天锻炼一小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学业减负保障学生睡眠”四个子政策作为案例分析。根据政策属性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划分出不同的政策执行类别,并对影响四类政策执行的支配性要素进行模型解释,最终归结出导致政策执行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体质健康资源、完善政策监督机制、优化条块管理模式、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等提升政策执行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休闲体育社群的概念界定、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等进行研究。在对社群与体育社群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休闲体育社群进行概念界定,研究城市休闲体育社群的分类与关联性;基于个体内在需求、体育活动的群聚天性、环境外力等因素,解析城市休闲体育社群在多元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形成机理;认为城市休闲体育社群可从社群自治、企业协治、政府管治方面,建立起协同治理的路径体系,以助推休闲城市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立足我国国家制度、建设机制、教育环境等本土化场景,运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宝宝功夫”建设实践为案例,系统探索了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构成要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立足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推广的创新框架,构成了国家政策、指导方针、传统体育项目、办学情景、素养培育、本体需求等相融合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要素。实现路径:释放本土跨界政策效应,结合本土教育情景特点,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价值,满足本土应用环境需求,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路径、教学过程、内容元素及推广策略创新。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9.
社群营销已成为当前影响运动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加拿大知名运动品牌Lululemon的社群营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Lululemon的品牌发展以特色的“宗教式”文化输出的文化理念、消费者直通渠道的营销理念(DTC)和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三方面为驱动,社群营销模式包括线下产品升级和开设体验展示厅,线上设置意见领袖进行社引流和保持社群活跃。基于此,提出对我国运动品牌社群营销的启示:重视产品创新、打造优质产品是基础;发展体验经济、聚合消费群体是关键;升级社群营销、提升品牌价值是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学视角,从事件-过程的系统性考察和行动主体视角出发对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与东北冰雪产业振兴逻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北京冬奥会期间,基于国家的政策制定、组织实践与个体的政策认知、文化表达和价值认同的高度一致性,民众实现了在认知、行为和意义层面上的冰雪文化启蒙。后冬奥时代,兴趣与动机激励是实现从具身体验到惯习行为的关键。以冰雪参与旅游为主体的消费阶层的培育和形成,是冰雪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2)由媒介营造的奥运喧嚣视觉景观,促使冠军和金牌经历了解码和编码的再生产过程,喧嚣过后,后冬奥时代集体意识与个体认知的秩序将面临重建。平衡集体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使“网红”变为“长红”将是赓续冬奥效应的关键。(3)东北所拥有的资源、人才和区域优势为纾解北京冬奥会的后续效应提供了可能,由于冰雪文化的参与存在社会阶层和经济资本等价值属性,因此在个体参与的行为选择上呈现出“选择性亲和”和“选择性疏离”的理论指向。(4)深耕冰雪旅游的内容与产品,实现冰雪旅游产业的优化供给,建立以冰雪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实现“旅游+”的发展,是后冬奥时代发展东北冰雪旅游产业的关键。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构建文化涵养制度、制度决定观念、观念体现价值、价值决定行为的逻辑递进和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郑芳  徐钊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17-20,26
球迷是体育俱乐部和联赛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球迷忠诚可以确保一个稳定的球迷群体,俱乐部品牌形象的建设对于球迷忠诚的培养来说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国内特殊的职业体育背景,运用归纳和演绎逻辑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俱乐部品牌形象测量模型,并提出了一个俱乐部品牌形象与球迷忠诚关系模型,为俱乐部品牌形象的建设和球迷忠诚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体育赛事在国内快速发展,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的构建与测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驱动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特征,构建了基于观众感知的体育赛事品牌资产测量量表,利用问卷调查对测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由赛事品牌形象和赛事品牌认知两个维度构成,其中赛事服务、场馆社区、品牌标志、组织属性、社会互动和赛场消费优惠是构成我国体育赛事品牌形象的重要驱动要素,而观众对体育赛事的心理承诺和身份认同是影响赛事品牌认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弥补了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管理研究不足,为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调查法,以品牌形象转移理论为基础,从品牌形象逆转移的视角,实证研究了赞助企业品牌资产对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的影响,以及赛事熟悉度与赞助匹配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首先,赞助企业品牌资产对赛事品牌资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赞助企业品牌的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品牌意识、品牌联想正向影响赛事品牌资产;其次,赛事熟悉度与赞助匹配仅能调节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联想对赛事品牌资产的影响,不能调节品牌意识对赛事品牌资产的影响;最后,赞助企业品牌资产在影响赛事品牌资产的过程中会受到赛事熟悉度和赞助匹配的双重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证实了在体育赛事赞助活动中出现的品牌形象逆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职业运动能够引起体育迷们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一情感联系要优于其他所有产业.职业体育组织也努力利用这种情感联系来构建其品牌权益.由于职业体育产业的特殊属性,建立品牌权益的相关研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提出修改自Gladden and Mline (1999)及Richelieu(2004)的职业运动球队品牌权益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认为,职业运动球队可以利用其同球迷强烈的情感联系,通过有计划的品牌管理构建品牌权益,并为球队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利益.  相似文献   

15.
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作为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体育赛事带来长期、规模化的经济利益。在对品牌资产诸多观点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研探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生成机理,并据此提出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路径。研究认为,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是体育赛事品牌信息在赛事方与赛事消费者之间持续、高效循环传递的结果。其中,影响赛事品牌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包括赛事方对赛事信息内容的差异化定位、赛事信息的真实程度、高质量的信息获取与回应能力、赛事消费者对赛事品牌的认知水平、赛事消费者对赛事服务质量的评价、赛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赛事信息传递系统的完善程度。据此提出我国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路径,应在以市场竞争与人民需求为基点,策划赛事品牌差异化定位;发挥软性资源优势,将文化基因注入赛事品牌;加快智慧化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品牌共同体”的价值共创模式;提升行政支持供给的精准度,营造稳定的赛事品牌资产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品牌关系质量理论和消费行为理论作为逻辑起点,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发现男性球迷和女性球迷在参与职业足球赛事品牌消费时的消费行为存在意向差异,在沿着女性球迷社会角色和文化特征为主线的情况下,整理女性球迷参与下的品牌关系质量特征,将职业足球赛事品牌关系质量划分为满意、信任、承诺3个方面,并运用路径分析构建并验证女性球迷参与下的职业足球赛事品牌关系质量与口碑传播意向间的路径关系,以探究女性球迷参与职业足球赛事品牌消费的行为意向特点。结果表明,女性球迷更倾向于通过口碑接收和传播来表达她们对赛事品牌的参与意向,并且女性球迷在职业足球赛事品牌关系中的品牌满意是影响女性球迷口碑传播意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现状及体育需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大多数空巢老人的休闲生活被电视、媒体所占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步行跑步、棋牌、健身路径和健身操,而篮球、网球、排球等运动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参与人数较少;部分空巢老人已经能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倾向于集体锻炼;社区成为城市空巢老人首选的体育锻炼场所,体育公共服务购买意识不强;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主要是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以期为老龄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体育社会化的新载体。社区体育的发展理论则是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关键。因此在分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empirically test a model of sport behaviour that integrates both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a network the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 attendance at intercollegiate ice hockey games. Grounded within the brand community triad, ego network data were collected among attendees to measure the fan-to-fan connections that constitute the horizontal relationships of brand community participants. Additionally, a multidimensional team identification measure wa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ver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team. Both measures were included i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test how both fan-to-fan and fan-team relationships explain attendance. The results from the model support the salience of both dimensions of the brand community triad, suggesting that understanding sport fan behaviour necessitates including both psyc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behaviour. Future suggestions for extending the study of sport fans through structural network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