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文主义叙事话语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中,作为人文主义话语构成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一组超越时间、重复出现的“主题”。当代人文主义话语由此构成三种倾向: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保守主义人文主义。他们多元互补地创造了人文主义的叙事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性的内在“自反性”特征的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必将最终直面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道路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入把握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文学理论深入文学现实的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它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文化面临着新意识形态处境:与文化消费市场相伴而生的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成为新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积极地建构着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乌托邦事业。因此置身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革命叙事,通过虚拟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红色怀旧的革命情调,以文化市场的读者需求为导向,表现出一种消费革命、戏仿革命的言说姿态。  相似文献   

4.
革命与审美是学者余虹反思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现代性,余虹更加强调它的话语品质。因此,从“革命”、“审美”入手,通过话语品质等方面更容易接近他的思想。关于革命和审美,其源头可追溯到梁启超和王国维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就是伴随“革命”和“审美”的此消彼长以及在二者兼容、混合的基础上出现的内涵上不同程度的改变而逐渐发展的。余虹也借此认为随着审美浪漫主义的复兴及其中心地位的确立,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也进入了发展的“黄昏”。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创作与叙事从20世纪末伴随网络文化传播而崛起,并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创作的井喷期。总的来说,中国当代网络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叙事话语、创作风格和思想主题在延续传统科幻文艺对技术理性、技术伦理和科学人文主义等问题的审美反思与伦理批判这一学术进路的同时,也紧密地反映了我国新时代以来的现实生活语境、科学技术变革现状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新世纪二十多年来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新媒介、新技术与新思潮紧密关联的当代文艺“新文类”“新形式”,还承担与肩负着对人类文明新趋势、新动态与新问题的话语建构与诗学反思。文章希望通过对五组代表性网络科幻小说作品的阐述和分析,加深学术界对于其反思构建科幻文学理论话语新范式与新问题的宏观认知,以期为当代科幻文学创作转型实践提供某种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6.
救助主题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两性的话语言说方式及叙事模式的截然不同。同样是异性救助,在男性话语里其模式是得救──背弃,而在女性话语里是无望的困守和被迫的放弃。话语方式的不同,其实是认知倾向和隐藏其后的权力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基本态势与内在规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体的革新意识和新批评文体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这种转型的向路不仅表现在批评本体意识的凸现中,更表现在对传统批评文体的现代改造和新的批评文体样式的创造中.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新变,使得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从隐喻性言说和召唤性言说向归纳性言说和演绎性言说转型的基本势态.而在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扩张中进行的这种现代转型所造成的可能性负面因素也是批评界必须加以正视的.  相似文献   

8.
救助主题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两性的话语言说方式及叙事模式的截然不同,同样是异性救助,在男性话语里其模式是得救-背弃,而在女性话语里是无望的困守的被迫的放弃,话语方式的不同,其实是认知倾向和隐藏其后的权力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启蒙、革命及现代性:被终结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革命、现代性是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运动的关键词。以启蒙为导向的现代性追求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中曾产生过强烈而持久的激励作用,并被转化为革命的动力,但1990年代以后却深陷“终结”论的泥沼。启蒙的批判意识已难以有所建树,为激进政治代言的革命也没了容身市场。革命及其叙事已属于历史,但构成革命文化的各种要素与新出现的消费主义、大众娱乐文化、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混合,则被作为一种话语资源来消费,而所有这些,正成为后革命语境形成的症候。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关于科学家群体60余年的追踪报道,构成了研究中国当代科学家成长发展的重要文本。文章针对《人民日报》66年来关于科学家的长篇报道,运用内容分析及词频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归纳出当代科学家形象的发展变化特点:从建国初期的使命担当及基于国家立场上的奉献精神,到"文革"时期的苦难遭遇与信念坚守,新时期以来的独创精神与家国情怀,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科学品格与社会公知,关于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经历了一个由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由精神建构到价值认同、由观念先行到个性挖掘的话语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尽如人意”经常出现在否定句中,与否定词“不”凝合,形成新的语法单位“不尽如人意”。通过重新分析、省略,凝合的“不尽如人意”进一步演变。在演变过程中,同时还受汉语固有的词汇系统的制约,次一级语法单位的意义或者沿袭不变,或者历时演变,从而为“不尽如人意”的分化、重组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先秦以来,表示腹部、肚子意义的字有腹、肚等。腹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而肚最早见于西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肚字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但仍远远少于腹字出现的次数。现今肚已逐渐取代腹,表示腹部、肚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犬"和"狗"是组常用同义词,两者的竞争贯穿了战国之后的整个汉语史。"狗"字晚出,但一开始便显示出强大的优势,然而始终没能替换掉"犬"。它们在汉以后的发展受到文化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呈现了文、白歧异的局面,各自在书面语和口语里占据一席之地,朝着"犬"雅"狗"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15.
在英帝国发展史上,“联邦”一词的产生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它正式出现于1917年。自诞生以来,这一术语的内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英国为主的“集权联盟”发展到“各主权行为体的联合”。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内涵的演变,是由于当时英国国内外情势的共同作用。这一过程也是英帝国逐步解体、殖民主义走向崩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7.
18.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入的主体本位,要求"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新的社会秩序."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称谓词"伯伯"的用法,明清学者的笔记中就多有讨论。我们对"伯伯"使用频次作历时考察,探讨其语义演变及使用情况,分析其作为称谓词的泛化过程及成因,并指出其在共时地域分布上的多样性以及在方言中构词的灵活性,以期对"伯伯"有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文选序》表明了《文选》的收录标准,论述了文学的属性,辨析了文学体裁。认为诗赋一脉相承;文学作品应以表达作者感情为主;以“事出于沈(沉)思,义归乎翰藻”界定了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到了《文心雕龙》时,基本解决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问题,文学认识的演进达到了具有现代意义文学理论水平。而《文选》则从编集的实践印证了到南朝梁人们对文学认识过程的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