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语言学批评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追寻其中深隐的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而语言形式包括韵律、用字、造句、意脉、意象等各个方面,这正是语言学批评分析唐诗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展示了语言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并由此探讨了语言学批评在唐诗研究中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学批评与传统诗歌批评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意象批评的发展期,尤其是诗话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本文从宋代大量诗话出发,分析意象批评对诗人诗作的创作特点、风格和诗法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批评正在向文化批评大规模位移,这种位移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而位移本身也具有合理性和现实价值。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批评的过度泛滥将会导致审美尺度的缺席,导致文学批评非文学化。只有以文学批评为目的,以文化批评为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批评参与文学批评的学术魅力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虽然以"得意忘言"式的批评为主流,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在诗话词话中对语言形式问题的论述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论述并不具有明确自觉的语言学意识,但与注重文本形式分析的语言学批评则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逐渐突破纯形式分析的弊端,把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品格的中国语言学批评。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当前文化研究的影响,加之语言学理论及其具体批评实践的不足,中国语言学批评又存在着难以掩饰的缺陷,并渐成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8.
张一平先生之《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乃当前学术界在中国古诗话批评领域之开山之作。全书简而要之词雅文美,精简大约;援引丰赡,言必有据;博晓古今,连贯中西。作为一部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的学术论著为补缺当前古诗话领域研究之不足,为承继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之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意象角度出发,运用意象批评与文化心理批评等方法,对李瑛诗歌中石头和鸟两个主体意象进行了新的读解;进而认为两个主体意象反映出诗人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稳定性和生长性,是李瑛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内心生活音乐化的有力表征。  相似文献   

10.
帕尔默在其著名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意象理论则是文化语言学的根本.因此立足文化语言学理论,对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的英译中意象的转换进行研究,以寻求更好的意象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杜甫作为盛唐伟大诗人,虽没有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著传世,但纵观整部杜诗,其精深的诗学思想都集中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本文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杜甫诗集中的论诗断句并将之纳入到杜甫论诗诗的体系之中,从而完善杜甫的诗学思想,并试图从杜甫对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创作及评论中探讨杜甫诗歌的文学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Labov的"确认规则"进行了修正,并采用这种修正后的"确认规则",从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的角度,给予了确认性问句的信息索取功能一个新的解释,力图实现解释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13.
吴培显先生的《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是一部倡导“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论著作 ,是建立在以对当代文学的宏观把握为基础 ,以诗史思有机融合的批评标准来解剖当代文坛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个案 ,也在个案剖析中让诗史思有机融合的准则得到证明和检验上的。无论从理论框架还是从批评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普遍性意义。但从批评应用对象来看 ,作品对抒情文学的分析不够 ;从具体的批评层面上看 ,也有着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现象 ;而从其评论标准来看 ,亦应在诗史思三维中凸现诗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禅喻诗"批评方法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学意义。通过剖析这种批评方法的批评指向、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可以充分地领略此种批评方法的独特性。"以禅喻诗"开拓出了古代诗学批评的新境界。它打通了禅学与诗学的通道,进而开创出古典诗学转向禅宗诗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6.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学雅俗之论主要在诗论和曲论两个维面上展开。从诗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去俗崇雅予以细致探讨;二是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论题予以考察;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从曲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主要对戏曲用俗予以大力肯定,对戏曲雅俗的相成相生予以较深入的探讨。上述两个维面,为清代文学雅俗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主要从诗体正变与诗史正变展开了阐说;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则着力对词体正变予以了辨分与消解。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清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围绕学者、诗人叶维廉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以及诗歌翻译等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情感线索是"游子之思"和"心之郁结"。通过剖析叶维廉前后几个阶段的现代诗歌创作历程与文学批评,可以看出叶维廉在古典与现代、故土与漂泊问题认识上的思想根源。推之开来,古典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歌赖以生存的古典性和人文性,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一些类似思想蕴涵上多元化有余、而"郁结"厚重不足的问题,现代诗的古典性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