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青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旨,多年以来,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本文摘引有关资料,并试图从他个人的求仕历程的角度予以审视。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关于"钻法律空子"现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要具体认识这个问题,就应对"钻法律空子"现象作出具体的类型分析并给以合理评价.在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过程中对"钻法律空子"现象形成一定清晰的认识并给以其合理的评价,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建设和民生保障.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然而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却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把文学看作是人对自然的摹仿,柏拉图则认为文学是神的诏语,而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把文学看作是人生经验知识的表达.在我国古代则有"诗言志"、"诗缘情"和"诗出于道"等说法.到近代和现代说法就更趋复杂,康德认为文学是"基于理性的自由创造",黑格尔则把文学看作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浪漫主义强调文学是心灵情感的表现,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本质的典型再现;自然主义把文学看作是科学实验记录,象征主义则把文学看作苦闷心灵的神秘象征;精神分析学认为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分析心理学把文学看作集体无意识的成型;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是某种独立的语言结  相似文献   

5.
在"天下诗人多入蜀"的唐宋时期,杜甫、陆游等一大批文学大家先后云集巴渝大地。他们既以自己卓越的三峡书写将巴渝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状态,又使是时的巴渝文学在多方面引领着中华文学风骚,从而产生了深广的全国影响和久远的历史意义。发掘这段历史所蕴藏的精神传统,对于我们重铸巴渝文化辉煌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自觉"的肇始期已有诸多论述,有"西汉说"、"宋齐说"、"建安说"等。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各有差异以及对"自觉"概念互不认同,自觉标准存在异议,自然出现了关于"文学自觉"的百家争鸣现象。本文拟以"文学本质"和"自觉"为纲探究"文学自觉"形成的时代流变,认为"文学自觉"在西汉初露端倪,魏晋稳步发展,南北朝趋于兴盛,隋唐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说法是否全面和科学,可以讨论。但是,每一个时代或某一历史时期出现某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是事实。这样一种文学现象,就给文学发展史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元杂剧兴盛、繁荣的原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今四川成都市内,曾有座名为西园的园林,在宋代是名噪一时的蜀中名胜。西园是宋代成都府官署园林,它在前后蜀宫殿基础上修建,历经入蜀官员文人的修葺而逐渐完善。西园不仅是蜀地民众游乐之地,也是地方官员和文人的休憩交游之所,因而获得了两宋入蜀文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书写,成为两宋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9.
"三角恋爱"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静静的顿河>与<第二次握手>的爱情描写同异的比较分析,揭示在"三角恋爱"这一文学母题中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薛国栋 《陕西教育》2009,(5):78-78,80
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的"身体叙事"文学现象为对象,从女性藏于身体之后的反思来对身体叙事中的身体意象进行探讨,揭示其各自的思想文化内涵,以促进对中国现阶段文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用保存有丰富古代汉语特征的方言分析古代诗歌,有助于克服语言障碍,探索作品的本原形态。本文利用分散留存于闽南语及赣方言中的古汉语语音特点、特殊词汇、语法现象,分析了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和上古时期的《诗经·东门之池》、《诗经·何彼秾矣》、《诗经·将仲子》等5首古诗,表明方言学与古代文学的学科交叉,既有利于在古籍整理中进行正确释读,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学史研究中,名的“一代有一代之学’’观影响了几代研究的思考路向,对这一观点的历史梳理、对它不足之处的质疑都有不少的成果,但是对它系统的、可信的阐释至今仍没有。经过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章在定义了学为一种“诗意的形式’’后,从崭新的角度贯通了旧有的“一代有一代之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问题,历来被学者们视为学界一大难题。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没有完全统一。学者们对《葬书》作者考证的结果比较一致,认为郭璞不是《葬书》的作者,但对于《葬书》成书时代问题考证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有晋代成书说、南北朝成书说、唐代成书说和宋代成书说四种观点。通过对上述观点的研究和进一步的考证,认为《葬书》的成书时代应该在北宋后期。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晚清民初之际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造诣为翻译成就所遮蔽。他坚持古文艺术方面的纯粹性,对古文在近代中国的价值也有独特的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也从传统文学内部表现出了变革的气息。林纾的所作所为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功遂身退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杰出诗人,学陶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学现象,由苏轼开创的追和陶诗的风气,又一直延续到清代.文章以陶渊明《咏二疏》和历代追和的部分诗作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影响和文学作品传播之间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7.
陆游洞悉科举的弊病,由此而厌恶充任监试官;入蜀时写了思想风格完全不同的《入蜀记》和入蜀诗;尤其是对宋代的《农器谱》给予了热情赞扬与高度评价,显示了他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18.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9.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