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宣布:北约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作为CCTV的记者,我明白自己遇到一个难逢的机会。当晚11点,我为《早间新闻》作了电话报道,凌晨4点又根据战局的最新发展为《新闻30分》作了第二个电话报道。3月25日当地时间晚上8点,贝尔格莱德响起了北约空袭的轰炸声,北约轰炸了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军用机场和一个飞机制造厂,强烈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在十几公里以外都能感到和看到。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战争,什么是恐惧。3月26日,我和王晓琨同志前往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采访。在国防部…  相似文献   

2.
感受战争     
北约要空袭南联盟,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就在3月23日发回的稿子中,最后一句是,“战争已为时不远了”。但是,对南境全范围的轰炸是我没想到的。北约的空中打击是当地时间晚上8点左右开始的。对我来说,其间有约10分钟的时间可以去为战争的到来做好准备,因为在7点50分,我们同贝尔格莱德进行的通话无故中断了,怎么试也不能再联系上,不曾想到这是战争的原因。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在外地,物质上的准备根本就未开始,没有储备食品,没有手电,没有应急灯和没有蜡烛,没有备油箱,更别提储过一些汽油了,而这些则是战时所必需的。好在食品、…  相似文献   

3.
5月2日晚,北约用石墨炸弹袭击了塞尔维亚的高压电网,造成整个供电系统瘫痪。塞尔维亚大部分地区突然断电。“白色的城市”(贝尔格莱德)自空袭以来第一次度过了没有灯光的黑夜。这一天正是月圆之时。站在楼顶举目望去,一轮明月正从不远处被炸成空架的商业中心后面冉冉升起。这一晚贝尔格莱德市区没有听到爆炸声。望着沐浴在淡淡月光之下的漆黑的城市轮廓,我心中不由陡增一种恐怖感:三个被俘的美国兵刚刚离境,北约就下此毒手,它给人们发出的是一种什么信号?最近以来,北约飞机空袭中的“失误”越来越多了。4月27日,四架北约…  相似文献   

4.
共同的控诉     
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空袭4月1日进入第九天,南斯拉夫人还是说“不”!于是,恼羞成怒的北约扩大了对南空袭范围。3月31日晚,多瑙河上的诺维萨德大桥被北约的飞机炸毁。诺维萨德市距贝尔格莱德以北约80公里,自空袭以来已遭到多次轰炸。这座大桥是经过古堡进入市区的交通要道。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仍然是北约轰炸的重点。从3月24日第一天空袭起,北约没有一天不向那里扔下几颗甚至几十颗炸弹。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说主要是炸那里的塞族军事设施,可是直接受害的却是包括阿尔巴尼亚族居民在内的普通老百姓。28日那天,北约向普里…  相似文献   

5.
这几天贝尔格莱德每天都下点小雨,夜晚也总是阴云密布。按以往的经验,北约的飞机该不会光顾了。可恰恰相反。就在北约准备庆祝成立50周年的前夕,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升了级。20日晚上刚躺下没多久就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震醒。我从床上跳起,打开窗子观察时又响起了第三声,紧接着一股轻微的热浪扑了过来。我的第一感觉是离我们所在的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最近的联盟大厦被炸了。刹那间一种无名的悲哀从心底升起:前些日子曾鬼使神差般地拍摄了一些可能被炸毁的建筑,担心有一天它们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难道这果真应验…  相似文献   

6.
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发回的系列战地通讯《战火中的贝尔格莱德》中的一篇。1999年4月1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摧毁了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这座大桥是连接诺维萨德市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是一处纯粹的民用设施。而北约一直声称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记者没有大发议论,只是朴实地记录事实,用事实向世人揭露北约在南联盟所犯下的罪恶。在铁的事实面前,北约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面对战争的罪恶,激愤之情难以避免。但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因此,记者必须…  相似文献   

7.
13分钟惊魂!     
4月7日下午,我预订了晚上8点钟的卫星传送,准备向国内发回现场报道“告别贝尔格莱德”。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晚上8点钟到8点IO分,是最后的“安全时间”,北约一般都是在晚上8点10分以后开始轰炸贝尔格莱德的。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三楼卫星主控通知我,我原先预订的卫星时间不可用,改在8点25分到8点35分。当时我一听就感到不妙。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北约的空袭时间。中央电视台负责新闻的副台长李东生在前一天和当天两次通知我们:从爱护你们的生命出发,要求从7日起不要再到塞尔维亚电视台传送新闻。因为根据国内所掌握的情况,北约将在近…  相似文献   

8.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当地时间今天凌晨再次遭到北约的轰炸。请看本台记者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画面 记者现场 远处冒着浓烟 大面积的黑色浓烟 居民住宅远景摇到冒着浓烟的供暖中心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贝尔格莱德新区向你做现场报道。北约在今天凌晨4点40分左右,用导弹轰炸了贝尔格莱德新区的一个供暖中心。今天贝尔格莱德尽管是晴天,但是供暖厂冒出的浓烟遮天蔽日。与贝尔格莱德新区供暖中心相对的是一片居民住宅。我们看到,从这个居民住宅到爆炸的这个地方相距只有300米。画面 居…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一夜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不眠之夜。西半球,贝尔格莱德时间3月24日夜晚8时,轰炸声打破了科索沃寂静的夜空;东半球,北京时间3月25日凌晨3时,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的消息不期而至,留住了我们走入“睡眠”的脚步。两个遥远的国度,在我们编辑的报纸上再度相联。经过...  相似文献   

10.
敢为天下先──我在波黑采访中的二三事胡锡进当1994年4月10日,北约空军首次空袭波黑塞族阵地时,一个长期以来北约将直接介入前南斯拉夫战争的预言,终于应验了。10日晚在贝尔格莱德记者站听到这个消息,我甚至没有顾上办手续,就于第二天凌晨3时开车奔向波黑...  相似文献   

11.
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前几天,多数外国使团及其侨民便陆陆续续撤离了贝尔格莱德。那几天,从60年代起就非常开放,从来没有把外国人当“外国人”看待的贝尔格莱德,大街上已经难得见着几张外国人的面孔了。但是,当时还有大约两千名中国侨民因各种原因滞留在南,仅首都贝尔格莱德就有近千人。他们中多数是在此自费留学者和经商者。由于形势日益紧张,我驻南使馆去年10月就开始做撤侨的准备工作了。今年2月巴黎和谈期间,使馆判断局势可能恶化,便将撤侨工作提上了日程。使馆一面着手准备撤侨,一面向旅南侨胞提出了以下几条可行性建议:全…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记者进入南联盟科索沃战区进行战地采访,客观条件、通讯状况艰难,并有极大危险性,能成功地将实况展现给观众实属不易。该片充分运用电视语言,从几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中的南联盟人民的状况。1999年3月25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袭。南联盟虽然遭到了北约的轰炸,但贝尔格莱德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记者在住地饭店立即开始采访,通过对饭店经理这一普通人的采访入手,以“如果你是米洛舍维奇先生,你会在协议上签字吗?”这个颇具针对性的提问…  相似文献   

13.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一周年后 ,今年6月15日至22日 ,我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成员 ,应邀访问了这个国家。在此期间 ,我们从北到南 ,从城市到农村 ,进工厂 ,跑农场 ,与官员会晤 ,与居民交谈 ,所见所闻 ,感慨良多。触目惊心的罪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国家。可是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宪章 ,公然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 ,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罪行。侵略者在轰炸开始时 ,把目标指向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在贝尔格莱德最繁华的米罗什公爵大…  相似文献   

14.
“我们做错什么事了吗?他们为什么要轰炸我们?”面对着一双天真无邪的泪眼和一句接一句稚气的提问,伤心的妈妈无言以对,只是默默地为女儿做着躲避空袭的准备。这是记者的一位南斯拉夫朋友博什科今早通过电话讲述的事情。小女孩是这位朋友的邻居。23日晚,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的最后通牒遭到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坚决拒绝后,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达了对南实施空中打击的命令。24日,南联盟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直接战争危险状态”。为使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首都贝尔格莱德已决定启动防空系统。就在记者写稿时,贝尔格莱德上空…  相似文献   

15.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本台派往贝尔格莱德采访的记者顾玉龙和王晓琨在今天晚上发回的报道中也说到,虽然遭到北约的轰炸,但是贝尔格莱德人民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抵御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画面 记者站在公园饭店前解说 各位观众,这家公园饭店就是我们中央电视台两位记者在贝尔格莱德报道的大本营,饭店经理弗拉达先生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如果我年轻十五岁,我就上前线。像这样充满塞尔维亚人性格的语言,在遭受北约轰炸的贝尔格莱德,到处可以听得到。画面 采访公园饭店经理弗拉达解说 (字幕)记者:如果你…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广场,一个神圣的名字,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年的圣诞和除夕之夜,贝尔格莱德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用热情和歌声迎接一个和平的、风调雨顺的新年。但是,如今战争在这里爆发了,南斯拉夫正遭遇着北约发动的二战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军营被炸,机场被毁,桥梁被掀,工厂被焚,民房被烧……手无寸铁的市民们愤怒了,他们来到这英雄的共和国广场,向全世界发出怒吼: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贝尔格莱德人民一如他们所追求的那样,选择了和平的方式———歌唱。3月28日中午,《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在共和国广场开始了。人们誓言:只要…  相似文献   

17.
“一条成功的消息取决于其所含的信息的质与传播速度”(詹姆斯·赖特)。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最快、最及时地传递出这一震惊世界的重要信息。这是这条独家新闻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贝尔格莱德时间1999年5月7日午夜,也即北京时间5月8日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面对这一粗暴践踏国际法、外交史上极为罕见的事件,死里逃生的记者在爆炸发生后仅15分钟即与国内取得联系,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发出,世界其他媒体、通讯社则在数小时后,才发出相关报道。正因为其…  相似文献   

18.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26号,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几百名贝尔格莱德群众参加了死于北约轰炸的6名南塞尔维亚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葬礼。请看本台记者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画面 无数打着雨伞的送葬群众 灵柩被抬出 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地哭泣 送葬群众解说 送葬的群众冒着大雨从贝尔格莱德市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市中心的一所医院门前。当死者遗体的灵柩从医院抬出来的时候,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在场的人员,包括许多外国记者也都流下了眼泪。画面 采访一位老人解说 (配音)“许多人认为,北约不会真的轰炸…  相似文献   

19.
来到贝尔格莱德后,北约的空袭就开始了。北约从4日开始轰炸贝市市中心的重要设施,几乎每天一个目标。爆炸声听起来的确让人心颤。对距我们大约四公里远的空军司令部的那次轰炸,几乎把人从床上震起来。经历了十几天的炮火,现在我们已能大概分清哪个是北约炸弹的声音,哪个是南军的防空导弹的声音了。南联盟大厦(南政府机构大楼,已被北约确定为轰炸目标)离使馆很近,大约只有一公里远。如果被炸,我们也许会受些影响,只希望北约的巡航导弹“精确制导”。不过前几天炸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了,不得不让人惊叹现代化武器真是“指哪打哪儿”…  相似文献   

20.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的一座大桥昨天被炸,当地市民悲愤不已。请看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断桥前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位于南联盟北部重要城市诺维萨德向你做现场报道。北约在今天清晨轰炸了连接诺维萨德两岸的这座大桥,这是北约第一次对南联盟境内的重要的交通设施进行轰炸。画面 采访一位先生解说 (配音)先生你好,你知道北约是在什么时候轰炸这座大桥的?“大约是今天凌晨5点左右吧。据我知道,北约共发射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没有击中,另一枚炸毁了这座大桥。”画面 一组诺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