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35-35
4月3日上午,2011龙华庙会民俗活动周在徐汇区龙华滨江开幕,龙华社区居民和中外游客等500余人参加开幕活动。被誉为“中华一绝、华夏一奇”的河南安阳抬阁、由“舞龙求雨”演变而来的浙江东阳板凳龙、海派秧歌等民俗项目共500余人组成行街阵容,拉开了“上海民俗第一游”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9月29日,“故乡行——孙敏书法艺术展”开幕式暨嘉定区第3届中小学生“孙敏书法艺术奖”颁奖仪式在上海陆俨少艺术院举行。孙敏向陆俨少艺术院捐赠了本人的书法作品,并向荣获第3届“孙敏书法艺术奖”的中小学生颁奖。“孙敏书法艺术展”作为上海孔子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委员会和篆刻委员会、上海孔子文化活动周组委会和嘉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扩大当代海派书画家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3.
说到中国的汉族民间舞蹈,必然从“秧歌”拉开话题……在以黄河和长江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区域,河流交错,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起源于农耕插秧生产的民间舞蹈“秧歌”,是汉族人民在节日和祭扫活动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普遍流行的“秧歌”,是歌、舞、戏的综合形式。歌,是穿插在舞蹈间用于清唱的“民间小曲”;舞,一般包括“过街”(队列舞)、“大场”烟案舞)和丰富多采的“小场”舞蹈;戏,是有人物情节的歌舞小戏。这一协调的艺术整体,包括了各种不同节目,表演时热闹非凡,观者如山。同是“秧歌”,但因地理文化诸因素不同,各地…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化年鉴》2011,(1):I0061-I0061
2010年,静安区文化局一方面抓住世博契机,充分展示静安文化。举办了以“世博大舞台·静安大都会”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包括30场“海派风情静安秀”世博园文艺演出和52场静安世博城市文化广场周周演活动;同时在全区发动各单位、街道、小区开展了“大家一起来”群众文化活动,包括“静安唱起来”“静安舞起来”“静安画起来””静安响起来”,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94-294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馆暨“衣被天下”——从乌泥泾棉纺织布到海派旗袍专题展开幕仪式于5月1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非遗分馆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依托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建立的专题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刚刚在京结束的“中非文化部长论坛”,便在西非结出了交流合作的硕果。9月11~29日,上海文化艺术交流团一行27人远渡重洋,踏上神秘的西非大地,在多哥、佛得角和塞纳加尔3国举办了6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此次访演由中国文化部与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主办,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承办,整个活动向西非民众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及海派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社区前载体建设精神文明”,是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文明、进步、发达的新上海交给新的世纪的新举措,社区文化市场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改善,一批批特大的市政工程出台,先后有1000多个单位28000多户居民被动迁移居各个新的社区,使上海都市生活,进入社区化。  相似文献   

8.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海派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沪举行,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篇章之一的海派绘画的渊源、流变、盛衰.所胎息的文化与社会语境.画家个案及海派绘画的美术史意义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年鉴》2011,(1):I0065-I0065
书院地处临港新城规划区,贴近东海与杭州湾。 书院因海而生,因滩而孕,与海有着密切的渊源。书院也因先民开垦滩涂,收取地税支助教育而得名。由此,书院如何来展示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打好“文化书院”成了书院镇的一项长期规划。近年来,书院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步、规划与落实同步、建设与共享同步。乡村文化的进步、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让全镇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高。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舒馨公园、600米文化长廊的建立,从硬件上强化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阵地,同时二年一届的镇文化艺术节暨体育运动会,以及各类主题活动,从软件上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的称号。这让人们再次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到“梁祝文化”发源地的纷争上。 “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在过去的1600多年间,流传广及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地区。梁祝传说从浙江向北,沿着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到甘肃,有着一条版本众多的文化传播之路。全国各地与梁祝文化“沾亲带故”的遗迹也多达十多处。围绕谁是“正源”,各地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1.
《文化市场》2002,(3):22-24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城区文化建设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群众文化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我区在“双高”的发展战略目标先导下,十分重视全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广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区文化局认真学习贯彻《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精神,强调了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居民文化生活品质,营造健康文明、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为目标,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7,(3)
<正>古老的秧歌形式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位于北岳恒山脚下。目前,全县共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浑源古代为胡汉交战之地,多为北方少数民族占据,北魏时靠近首都平城(大同),辽、宋、金时代属金,浑源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和汉民族农耕文化交融的特征。浑源"耍故事"也叫"扮故事"。"耍故事"是浑源民间流传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秧歌形式,也是当地农村古老的习俗。每年正月,"耍故事"是所有社  相似文献   

13.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基层文化工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县乡要重点建好文化馆、站……”: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近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又刚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4.
“九五”时期.在省、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使我市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6年以后.孝义市相继荣获了全省文化先进市和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群众文化精品迭出.专业  相似文献   

15.
上海小吃的市井民俗与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明 《寻根》2006,(2):85-91
琳琅满目的海派小吃 上海日常的传统市井小吃不胜枚举,甜的小点、辣的抄手、素的菜包、臭的豆腐、粘的切糕,几乎是上海市井文化的缩影,很能让人感受到上海琳琅满目的海派小吃的名色。即使是名份相类似的小吃,在口味上、制作上、餐饮的文化氛围上,都能尝试出完全不同的品味来。在今日上海,海派小味在市井里阊中触目皆是,不过,相对说来保存得最完整最集中的当属黄浦区的城隍庙区。  相似文献   

16.
“央地合作”机制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构建全国对外文化工作“一盘棋”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青海、黑龙江、广西等地方文化厅局紧紧围绕文化部提出的“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总体要求,在“央地合作”机制下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加强资源整合,有力促进了地方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播,同时有效配合了国家的文化外交大局,取得丰硕成果。本刊拟分期聚焦各地方文化厅局在“央地合作”机制下大力发展对外文化工作的成果与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的世博图书出版工程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突出文化、旅游、服务、展会4个板块,以“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和“美好城市社区的重塑”为出版物的内容主线,突出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等理念,发挥上海出版单位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演绎世博会主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杨蕤 《华夏文化》2007,(3):47-49
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  相似文献   

19.
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三江旅游应以“三国”为主题 ,“三国文化旅游”或“三国文化之旅” ,实际上是三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三国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历史学的、历史文化学的、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开发“三国文化之旅”应注意 6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今天,在云南和江苏等地的普通百姓家,只需轻轻一按电视遥控器,就能收到文化部推送的好看的视频节目了。这项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的创新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以下简称“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利用网络电视渠道,通过电视机顶盒,把优秀文化资源直接送入家庭,极大地改善了公共文化服务当前存在的渠道缺陷。除了以入户模式进入百姓家庭外,这种服务也能以“入站”的模式进入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便捷的操作方式,让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更容易组织文艺技能培训和学习,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很好的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