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教学过程从授受走向交流《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科学》四年级上册这一课,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引入,学生利用水槽的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教师提问关于空气是否有质量,你怎么看﹖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即有质量、无质量;那么你怎样说服对方呢﹖学生不加思索,“做实验”脱口而出,设计实验时放手让他去设计,修正自己的实验,如一组同学运用天平、气球验证,最初气球的大小略有不同,大家不信服,他们又改用完全一样的气球,但在天平上表现得不明显。此时他们看到别的组用平衡尺,又改用平衡尺、气球,终于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科学》四年级上册)这一课,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引入,学生利用水槽的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教师提问:关于空气是否有质量,你怎么看?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即有质量、无质量;那么你怎样说服对方呢?学生不加思索,“做实验”脱口而出,设计实验时放手让他去设计,修正自己的实验,如一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并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仪器铁架台、大小不一的气球、饮料管、棉线、天平、有关空气质量的录像等。三、片断实录(学生活动:学生把杯口朝下垂直倒扣入水中,再慢慢倾斜杯子。)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有气泡不断往上冒。师:对于气泡往上冒,有什么想法吗?  相似文献   

4.
测定空气的质量对建立空气密度的概念和大气压强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激发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很有益处的。原教材是采用抽气筒对盛有一定空气的玻璃球壳抽空气,用天平称量抽气前后玻璃球壳的质量,玻璃球壳减少的质量即为抽出的空气的质量。但此实验有不足之处。亚.在思维方式上,其实验原理“减少了空气,质量减少了,从而证实空气有质量”属于反向思维范畴。2.抽气时,球内空气越来越稀薄,被抽出的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少,而实验室常备的两用气筒本身容积小,实验时间较长,而用电动真空泵抽气,虽时间短,效果显著,但…  相似文献   

5.
贵刊85年12期刊登了张北春同志所写的《大气压强教学中的几个简易实验》一文,其中“空气有质量的学生实验”没有考虑空气浮力的影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中,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即空气有质量实验、覆杯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其中需要抽气机、测气瓶和马德堡半球等器材,这对仪器少的农村中学不适用。为此,我们把上述实验改为学生自带部分代用器材的简易学生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用实验来探究该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尤其是选择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镁带的燃烧等实验,由于反应中有气体生成且逸散到空气中,或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致使探究中观察到天平失去平衡,尽管借助化学反应原理可以分析出它们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仍然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担现象不明显,不能直观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因而该内容的学习也成了一部分学生的"痛处"和"盲点".  相似文献   

8.
一、课例探讨 [课例1] 谜语引入. 活动1:感受空气(用手扇风,深呼吸). 活动2: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分别对气球充氢气或空气进行比较,用杠杆演示空气有质量). 活动3:演示覆杯实验和会发声的塑料瓶实验,视频播放可悲的易拉罐实验和瓶吞鸡蛋实验. 活动4:体验大气压存在并很大(视频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9.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 目的及任务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广泛存在,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略) 教学过程 1,问:这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从空气的“看不见”引入新课) 2,问:空气真的存在吗?(让学生说说他们对空气的了解,引起学习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了解空气一单元有个实验:称一称空气,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教材中实验的做法是在一根小木棍的两头各挂一个充气大小一致的气球,然后用针刺破气球,从而棍子失去平衡,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往往习惯用嘴直接吹气,人体呼出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际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样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另外,我把气球用线栓住挂在棍子的两头时,由于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较大,棍子动荡不安,好不容易才会停止摆动,用小针去刺破气球时,尽管气球皮上贴有透明胶,可是我在上课时,连刺破三个气球,都发出很…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属观察实验课。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较和实验的方法,认识空气及其他物体,并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多种多样,空气是其中一类看不见的物质。由于本课是初次指导学生用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认识物体,实验能力又是自然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所以,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认识空气,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其中,引导学生把实验中感知到的现象,概括为物体的性质,并正确、系统地进行描述,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立了实验兴趣小组,多次组织活动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师生们集思广益,制作了许多教具和实验装置,其中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测定器,值得推广。一、用途方便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教材中提到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便于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避免了传统测量方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3.
空气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塑料袋、烧杯、可点燃的香一根,学生准备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找空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塑料袋实验: 先用手压一压。 (观察到:瘪的塑料袋鼓起来,因为它被空气充满了。 ) 其次,用书扌扇 扌扇 ,头发飘起来,脸上有空气流过的感觉。 (思考后明白:教室里有空气。 ) 再次,出示水槽和空的烧杯,学…  相似文献   

14.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因此,对于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学生难以理解。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空气的重要方法,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了解空气,理解空气也和其他物体一样实实在在占据着空间。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1)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  相似文献   

15.
空气对流实验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中的气体对流实验。原实验采用大烧杯、橡皮泥、线香等实验器材,装置如图1所示。然而,最后的实验效果不理想,烧杯内弥漫着烟,可视性较差,学生无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描绘空气对流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烟碰到烧杯壁被压下去的.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空气对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1.对《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中,“空气的存在” 这一实验的失误与纠正。我1995年参加省教委“普实县”验收检查时,发现有的教师教学中失误,导致学生形成知识性错误。他们是这样进行实验的:将空烧杯倒立按入水槽水中,慢慢倾斜烧杯,看到空气从水中冒出。从实验方法、现象、到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边做边答。但仅以此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空烧杯倒立在水中,杯内有空气存在,空杯拿出水中放在桌上,  相似文献   

17.
《空气的成分》一课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至少有两类气体组成。 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很成功。大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一致认为: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接着我让同学们再分组做本课的第二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刚说完实验要求,课堂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18.
正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空气"一节,有一个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当时我是在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课后有两个学生很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们想回家自己也做一下这个实验,用罐头瓶、输液管、细铁丝、蜡烛(分别取代实验中的广口瓶、橡胶管、止水夹、红磷)这些材料,在脸盆里盛上水当水槽用,可以吗?"学生有这样的热情,我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为了确保实验的气密性,我送给他们一个打好孔的大橡胶塞。第二天上课,恰巧有一道习题,是分析测定空气成分实验时能否用木炭、硫这类物质代替红磷,我就将问题直接  相似文献   

19.
关于空气有质量的演示实验,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实践证明也是很有必要性的。刘平权老师在《物理教学探讨》杂志上曾发表文章,介绍了如下方法:调节天平,往玩具气球中吹入一部分气体,将口扎紧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加砝码使天平平衡。然后放去气球内的气体,天平就失去平衡,这说明了气体有质量。笔者对这样使用玩具气球来演示空气有质量,觉得其科学性有必要进行探讨,今提出来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20.
羊玉群 《科学教育》2006,12(2):35-36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和实验为主线的精神,教学中要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是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规律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我在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深刻认识到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具有真实性,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演示实验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我认真钻研少年的心理特点,在初二年级上第一堂物理课时,我总要巧用心事思老师和学生推荐几个效果明显且印象深刻的几个实验。2介绍几个创新实验2.1空气有质量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