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反映了其内在文化印痕的分娩。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课程建设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缺失与无序,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冲突上。课程研究为了实现其内在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着力于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探寻自身内在生长点,以求在民族特色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由此,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文化本土性建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2.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范蔚 《今日教育》2014,(4):27-27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发生在学校这个特定场域,根植于学校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学校的“自觉”与“自为”是推动课程建设的“内在动力”。其中,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其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其内在规律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我们有必要对课程思政的内在构成进行系统解构,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章分别对课程思政建设涉及的“课程与思政”“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学校与教师”“团队与个人”“教师与学生”“言传与身教”“课上与课下”“系统与零散”“国内与国外”这十对关系进行分析,以期系统阐释课程思政建设“三主”“三所有”“三全”的内在逻辑,并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实施特点,明确其建设要领,进而推动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家族企业发展中传统“家”文化的封闭性与企业追求开放性的内在冲突,企业治理中“家”文化宗法思想与市场文化平等思想的内在冲突,企业行为中人伦道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冲突,企业经营中的政治依附性与“经济人”的独立性的内在冲突,共同构成家族企业发展的内在文化冲突,成为转型期家族企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发展,就要促使企业努力克服这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素,实现传统与现代在文化上的内在整合。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无论我们怎样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事物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在实质似乎总是我们最为关切和感兴趣的事情。如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形”与“意”这对范畴来表征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学课程改革 ,就会发现在对新的化学课程的认识过程中 ,人们总是在其“形”与“意”的关系上不断发掘并得以提升。因此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 ,在我们认真审视和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时候 ,有必要准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化学课程改革的“形”与“意”。一、对化学课程改革的“形”与“意”的理解正在开展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试验和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普通…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认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立足“大课程”观,放眼课程改革的全局,统摄课程实施的各环节,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思路。课程概念上树立“大课程”观,课程目标上确立“文化人”的培养目标,课程形态上强调“一主多副”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上注重价值性与可利用性,课程效能上推进“深度教学”,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向基础教育课程的渗透效能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9.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0.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文化与课程的“亲缘”关系来看,文化是课程的“近亲”,是社会政治、经济对课程发挥作用的中介环节。从宏观上看,把握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把握了课程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当前课程改革所处的尴尬境地而言,换一个角度探索,也不失为一条路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可以成为课程改革研究的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将课程改革放于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2.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西北大学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课程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张岂之先生主持的、为大学生开设的“伟大的祖国”专题系列讲座。该讲座的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张先生逐渐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载体。1993年4月,张先生在《中华文化》杂志上发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一文,该文最后说:“我们的国家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在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14.
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生产”为主题内容的现代经济伦理深深地扎根于深厚的儒道互补的传统道德之中,其内在关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精髓的一脉相承,更重要的还是在对传统道德的辩证扬弃,执著于实现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念,立足音乐,融合语文、历史等多学科,利用学生古典诗词吟唱团每周固定的校本课程时间,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学科融合性校本教学与课程素材资源开发。经过两年扎实的实践研究,构建了集音乐性、歌唱性、美听性于一身的中小学“古典诗词吟唱”校本课程素材体系;形成了课程有效实施的三大策略;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提升了教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了学校的“诗香校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就高等院校而言,“三生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内在规定性和现实条件,这就需要在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活动中,有效整合现有课程与教学资源,并将其有机渗透于大学日常教育实践,合理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因此,在“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应通过课程纲要构建内容架构,在结构开放中实现相关课程间的内在沟通;而在“三生教育”有效教学设计方面,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体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单位、文化的传递场所,还是课程开发机构,文化的生产场所。这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从学校结构上看,传统上学校以教学为定位,其各个机构指向的是“课”而非“课程”,因此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等机构主要是进行如何备课、教课、辅导、批改、考试等课程实施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些机构则要进一步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机能的转换导致了这些机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传统”中发掘“现代”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最终形成学校现代化的“中国式”与“中国态”。学校文化创新源于本土文化自觉,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地域文化主要以“集聚教育资源”和“发掘教育意蕴”的方式进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引入地域文化要有理性的文化自觉,也要有一定限度。本研究持续关注齐鲁大地一所小学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到学校文化,以此凝练与建构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统摄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空间的想象与搭建,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和优化。通过发扬光大优秀文化传统走向文化自强并融入地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生成出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理念和目标,敞现出从事件开掘到价值凝练、从课程开发到理念贯注、从氛围扩散到整体重建的路径与对策,不但激活和焕发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