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与情感     
诗歌与情感紧密相关,没有情感便没有诗歌.诗歌抒情的方式,因诗人的气质、风格和诗歌的内容、题材的不同而不同.诗歌抒情大体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咏史、咏物而抒怀等四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所谓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各种情感.它主要是以情感人,它有助于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抒情,是在对人或事物、景物记叙描写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因此间接抒情包括即事抒情、即人抒情和即景抒情三种.……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就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而言,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歌贵在含蓄,直接抒情往往因感情无所附丽而显得生硬,因而多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或写景,  相似文献   

4.
学会抒情     
抒情是作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抒发个人的情感去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综观同学们的作文,有的游离于主题之外,有的脱离了内容本身,有的空洞无物,有的无感而发……这样的抒情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指以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说明、描写和议论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可分为:直抒胸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状物寓情、咏物言志等.在抒情类作品中,抒情是主要表达方式,是作品打动和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而在叙事类文章中,抒情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结合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标点     
一篇文章,因为有标点而存在变化,使读者随标点所在而去抒情,去辨析;人生也像文章一样,因标点的存在而变得精彩、繁华。  相似文献   

6.
所谓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各种情感。它主要是以情感人,它有助于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抒情,是在对人或事物、景物记叙描写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因此间接抒情包括即事抒情、即人抒情和即景抒情三种。抒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紧张的、强烈的,把感情直接倾诉出来,风格较为外露明快;一种是轻淡的、和缓的,把感情深藏在心底,风格比较内向含蓄。抒情类文章的内容和对象:可…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掌握恰当的抒情方式是写好真情文章的前提。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也即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露倾吐感情。间接抒情是“依附于事、景、物、理,借助叙述、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感情的表述法”。由此可见.间接抒情可分为寓情于叙事、寓情于写景、寓情于议理三种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文归根结底是为了抒情。不是吗?新芽是种子的抒情绿叶是树苗的抒情雨是风的抒情雷是云的抒情小溪是山涧的抒情瀑布是悬崖的抒情高楼是地基的抒情大桥是江河的抒情喜是眉的抒情哭是嘴的抒情眼泪是双眸的抒情笑容是脸庞的抒情……你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是抒情,童年的呀呀学语是抒情,青春的喃喃自语是抒情,中年的指点江山是抒情,暮年的沉吟静思更是抒情。抒情如诗,平仄出生活之韵;抒情如歌,吟唱出人生之韵。自然因抒情而灵动,人生更因抒情而丰富。而最迷人的抒情,是充满个性的抒情。也许你要问,个性到底是什么?坚硬是石的个性,柔韧是苇的个…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就需…  相似文献   

10.
著名诗人李瑛精心构制的政治抒情长诗<我的中国>出版一年来,佳评如潮,但评者往往都忽略了其艺术上的创新.本文从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活跃而丰厚的意象化诗歌语言、个体化的抒情方式三个方面论述其艺术构成要素,以及它对后世政治抒情长诗可能产生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达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谋篇布局,文思缜密。文章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只略叙数笔带过,写登阁所见之景,再因境生情。叙事简练,摹写景物,笔法多变,述志,言简义丰,用典抒情。纵观全文集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全文共分七段:第一段叙事;第二、三段写景(情景交融);第四、五、六段写景抒情(抒情为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里,作者直抒胸臆的议论和抒情往往屡见不鲜,而目这些议论和抒情大多是画龙点睛之笔。教学记叙文,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在分析研究记叙文的共同特点,进行记叙文的读写训练之中,认真教好其中的点睛之笔,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议论和抒情与记叙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记叙文的读写能力。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法,但常以议论、抒情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而且这种辅助的表达手段,在记叙文中运用十分灵活,它可以因文而异,先先后后融入文中,天衣无缝地构成文章的整体。它们在表达思想内容和组织文章上的作用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揭示事件蕴含的深刻意义,突出文章的  相似文献   

13.
李光 《同学少年》2008,(1):11-11
"文以情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无论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将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寄情于事,就是在事情发展过程或人物活动情况的记述中注入情感,使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作  相似文献   

14.
对骈文在六朝的抒情问题作一总体的描述,对传统所说的骈文抒情性差的问题作一反思,指出六朝骈文在情感抒发的发展中有一个从叙事抒情到代人抒情,再到以景抒情,最后发展到典故抒情的完美运用的过程,从而完成了六朝骈文抒情方式的程式化过程.这种抒情其实也是一种抒情,说骈文只重形式忽略内容是不准确的.骈文更多的是注重文章的形式完美.  相似文献   

15.
谈抒情     
罗丹有句名言:“艺术就是感情。”一篇文章,要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核心,记人,记你所爱的,还是所恨的;叙事,叙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写景,是表示你的愉悦,还是忧伤;议论,你所持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如此等等,都会从文章中显示出来。可以说,感情在文章里是无往而不在的。抒情,就是在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事论理中闪射的感情的光彩。在很大程度上,文章借助于感情的光彩去感染人、教育人。文章因体裁不同,在抒情的要求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抒情更为浓烈。在写作中抒发感情,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直抒胸臆是抒情之一法。诗人柯岩写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开头就满怀激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标点     
一篇文章,因为有标点而存在变化,使读者随标点所在而去抒情,去辨析;人生也像文章一样,因标点的存在而变得精彩、繁华。  相似文献   

17.
曹植的人生在前后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期的曹植是一个志得意满,风流自赏的翩翩公子,后期的他则在无尽的苦闷中挣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苦闷的生命体验必然要在曹植的后期诗中反映出来.但由于各种原因,曹植的后期诗较少直接抒发苦闷,而更多采取了兴以抒情,比以抒情,托寓抒情,反衬抒情等多种方式委婉曲折地抒发苦闷之情.正是这些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使得曹植后期诗内蕴丰富,怨而不怒,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不但提高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艺术水平,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方式的种类并明确它们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2.熟练掌握记叙文中的抒情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知识储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记叙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所写的人、事、物、景等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使形象更加突出,以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直接抒情,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的感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把感情融合在人、事、景、物之中,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9.
做诗歌鉴赏时,经常提到诗歌的抒情方式.一般情况下,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相似文献   

20.
<正>文章妈妈有四个儿子,分别叫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这四兄弟能说会道,出口成章,文章妈妈十分喜欢它们。四兄弟的个性都很强,常常因语文老师的评语,引出矛盾,闹不团结,赌起气来。譬如:当老师写"记叙详细具体"时,描写、议论、抒情就噘起了小嘴;当老师写"描写形象生动"时,记叙、议论、抒情就涨红了脸不服气;当老师写"议论水到渠成"时,记叙、描写、抒情就脸上露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当老师写"抒情恰如其分"时,记叙、描写、议论就各都憋了一肚子气, 自言自语地发牢骚……有一次,因为写一篇竞赛作文,四兄弟都想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