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时代之应然。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秉持“不论何时,以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联动、优势互补、课程关联、多元激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欣微 《科教导刊》2023,(7):149-151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挑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协同育人观念尚未明确统一、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常有缺失、协同育人质量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意,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面对教育的整体育人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建设一个协同育人平台,融入一种育人精神,制定双线协同育人举措,形成三个维度协同育人合力,打造四个协同育人共同体,让育人意识渗透入每个育人主体,让育人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工作岗位,让育人实效产生于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系列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研究走向规范化;社会转型快速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走向独立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定位推动研究走向制度机制建设。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的未来走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的研究;加强方向正确、运行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加强对AR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职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格局。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不仅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等理念,让张家港意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形态、化解青少年成长突出难题、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等路径的重要枢纽性工程,其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张家港以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出台为标志,依托体系建设、项目推进的实施路径,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家长在学习”等九大行动,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承担着主导责任,培养具备家校社协同能力的教师是提升我国总体协同育人水平的关键。针对现有教师家校社协同胜任力低、协同育人能力构成尚不明晰等问题,采用德尔菲法对教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探索,构建了教师的家校社协同能力指标体系,即协同引导能力、协同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评价反馈能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下的13个二级指标构成。展望未来,完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境界、推动教师评价机制革新是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保“双减”政策的有序、高效推行,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在厘清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从“更新家校协同育人主体观念”“建立长期稳定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体系”“搭建丰富有序的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高效运转的家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探究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略。  相似文献   

10.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育人的责任,是学生五育并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理念差异、责任边界模糊、沟通交流不畅和资源整合不足等实践困境,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鉴于此,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优化家校社交流沟通渠道、统筹开发家校社育人资源等优化路径,是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预期不一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焦虑,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错位加重了教师的角色负担,角色边界模糊引发了教师角色泛化。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成为联结多元育人主体的沟通者、整合协同育人力量的组织者、规划协同育人方案的领导者。对此,需要教师深化角色认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减负”。同时,建立以教师为联结的协同育人理念,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环境,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角色的调适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演进,推动学校教育从“主体”逐渐发展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基于责任伦理的视角,通过对责任的失范现象与责任属性的分析,确证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未来,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育人愿景、开发校家社协同课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搭建沟通信息平台等路径,主导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校家社各负其责并彼此支持配合,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着目标分散化、功能定位模糊和机制建构松散问题。为了建构高质量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支持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尊重主体间差异,是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基本前提;求同中互补,让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更加顺畅;兼顾多方利益,发展更有认同感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6.
林传生 《师道》2023,(5):36-37
<正>“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给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改变多年来应试教育积累的负面教育生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打造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整体教育工作的基础,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该法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的层面,表明国家已经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摆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而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被认为是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本文拟从笔者视角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涵义、目的和意义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观念禁锢、角色失衡等弊病。而早前西方国家对家校社合作共育已有不少富有成效的经验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理念、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国外经验并不能完全满足和解决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症结。站在国外经验的视角下进行本土创新,从权责“边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性对话、多渠道开发社会资源及“双线融合”模式等维度切入,探寻具有本土特色的家校社多元互动育人机制,是面对新形势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家校社"合作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模型的梳理,结合知网上家校社的研究现状综述,借鉴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较早国家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中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中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