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碳目标和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关键专业之一,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和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材体系完善的基本思路是:裁减现有教材中的重复授课内容和知识体系混乱的内容;优化教材体系,重视建筑能源系统能耗研究与分析;增加电子教材,保证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与时俱进。通过完善现有教材体系,适应双碳目标和新工科对建筑能源系统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能源与气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以能源的利用为基础的。毋庸置疑,地球的能源总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人类目前所主要利用的矿物能源。根据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合6×109吨的碳。地球上剩余的矿物总量大约可折合为3500~8700×109吨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难以被人类经济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光伏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光伏能源在低碳信号基站中的应用面临着能源管理和优化、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智慧电能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基于此,探究了光伏能源低碳信号基站智慧电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光伏能源碳信号基站的建设和智慧电能管理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鉴于能源消费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首先利用安徽省1994-2011年的能源消费数据,分别建立二次多项式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比较分析;其次在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条件下进行权重分配,建立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高于各单项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安徽省未来的能源消费量;最后应用组合预测模型预测出安徽省未来4年的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5.
<正>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广泛使用,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矿物燃料的存量有限量,也会随着过度开采而枯竭。因此,当前在设法降低现有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造成污染环境的同时,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十分庞大,导致电力工程需要扩大自身规模来满足社会需求。传统电力工程中难免会存在能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在规模扩大后电力能源的浪费程度也随之增大,从而加大了电力工程的负担;为改善电力能源浪费的现状,现对电力技术当中的电力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来了解此项技术的应用详情。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7,(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能源问题亦已成了中考化学的命题热点。能源问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能原分类;二、环保问题;三、节约能源:四、能源转化;五、新型能源。  相似文献   

8.
国际视角下我国能源教育事业的基本课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把能源教育事业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纳入国家能源事业和教育事业之中,大力推进能源教育发展。我国能源教育事业刚刚起步,许多课题可参考与借鉴国际经验来解决,对此提出十项对策建议:实现能源教育事业法规化;设置国家能源教育管理部门;制订国家能源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能源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责;加强能源教育推广平台建设;促进能源教育事业国际交流合作;健全教师能源教育机制;加强能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筹建专业化能源教育研究机构;创建全民参与能源教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由于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卤氧化铋(BiOX,X=Cl、Br和I)材料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能源转换和环境净化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的了解BiOX材料的应用前景,给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首先介绍了BiOX材料的结构特点;然后着重综述了BiOX材料在分解水制氢、还原二氧化碳、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净化重金属离子和空气污染物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BiOX材料在能源转换和环境净化中应用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能源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物理学研究目标出发,分析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常规能源、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技术上的贡献,重点分析了电磁转化的发现及应用、原子核物理学与核能工程、物理学与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光学定律与太阳能利用。论述了物理学与能源开发利用的密切关系,认为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可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多方面的贡献,时代对能源利用的高要求,也会反过来开拓、深化了物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能源资源。能源是能够产生能量(发热、做功)的物质。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取得和消费能源的效率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水平。地球上的常规能源,从其性能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化学能源、物理能源和核子能源。地球在演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矿物形态存在的能源物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能源,特别是从大自然中寻找和开发没有污染的能源。科学家发现,半导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可直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于是,人们发明了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由于太阳能电池具有不易老化、寿命长、无污染、可靠性强等特点,近几十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更好地普及硅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知识,我发明了一种演示装置,通过它的演示,同学们会对新型绿色能源有深刻的理解。把单晶硅太阳能电池(20毫米×20毫米)2片并联为1组,共10组,将它们串联组成方阵。这样,通过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13.
电磁、能源、信息这三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但是是各地中考中必考的内容.关于电和磁的考查,主要是螺线管的绕法以及安培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的相关判断;关于信息的考查,主要是电磁波的产生条件以及表示波长、波速、频率(周期)三者关系的公式应用;关于能源的考查,主要是贴近生活的新能源或者节能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下面的中考题将带着你去体验一下这三部分考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能源应用专业对工程实践的需求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设了以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为基础,高素质能源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育中心,探索工程实践教育体制和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创新教学三个方面,构建了"五模块、四层次"的实习与实践教育体系,依托中心设备、科研项目、信息化平台促进相关专业融合发展和能源应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正>A.中国能源结构变革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我们简单概括一下这个能源革命:第一就是能源消费革命,要逐步由粗放、低效走向节约、高效;第二是能源生产革命,逐步由黑色、高碳,走向绿色、低碳。这两个革命实现,需要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支撑,以能源体制革命为保障。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只讨论能源的生产革命,  相似文献   

16.
人类从地理环境中不断获取着资源,这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各种能源资源。能源资源为人类提供强大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们熟悉的能源资源通常包括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常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水电等等,对这类能源人类掌握的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应用相对广泛一些。而人类对新能源的技术掌握还不太成熟,因而新能源的应用也相对受到限制,主要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波浪能、潮汐能等等。可燃冰的发现较晚,目前仍处于科研阶段,所以应该属于新能源。  相似文献   

17.
电池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电站并网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常规能源电站不同,可再生能源电站的出力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大规模并网将对电网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主流电池技术的特性,以及电池储能系统BESS在可再生能源电站并网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电池储能系统可显著改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固有的间歇性,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调度,且能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功率波动,降低其对电能质量和电网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因此,BES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继续加强对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大型电池储能系统的集成、运行技术等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清洁能源产业需求与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依托省级建筑清洁能源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构建清洁能源应用实践创新平台.对接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应用融入实践教学,建立多专业协同的综合实验模块.该平台可为十余个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学生的个...  相似文献   

19.
初探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普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知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愈来愈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与能源的掌控及应用水平息息相关,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安全高度,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制定以安全有效能源供应为核心的能源发展策略,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技术发展和国防安全。本文试从选择合理的能源发展的模式、定位、明确目标,深思熟虑,谋划发展方面探讨能源发展模式及抉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