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临湘县桃林中学邱寒光老师班上,来了一个名叫李兵的“调皮生”。那天,男生宿舍传来一阵哄笑声。邱老师过去一看,嘿,李兵神气极了。他站在同学中间,手舞足蹈在发表“就职演说”:“我就要当桃林公社书记了,当书记后,我就把……我将……我还把……。”邱老师“噗哧”一笑,然而立即收敛笑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转瞬即逝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清明节那天,在回娘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山坡。山坡下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正盛,远远望去,宛若天边落下的一片云霞。我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想起“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优美词句。儿子也脱口而出:“好美啊!”听到儿子的赞叹,我马上把车子停在路边,和儿子一起跑上山坡,驻足观察起桃林,并让儿子描述桃林远看像什么,近看像什么,每一朵桃花什么样,花香什么味儿,能不能看到蜜蜂……儿子和我都陶醉了,陶醉在大自然的美丽中。我相信,儿子会记住这个美…  相似文献   

3.
我是去年上学期调到桃林中学担任农常课教师的。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从学校这个“小天地”,走向农村三大革命的广阔天地,由开始迷信书本,到逐步虚心向贫下中农学稼学圃,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斗争,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育。刚到桃林中学,领导上分配我教农常课,我欣然接受了。心想:论知识,自己读了十几年书,是大学生物系毕业的;论经验,已教了十二年书,算得一位老教师了,门把中学农常课,是能够胜任的。不过,开始也应该认真备好课、教好课,使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卓然立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怎样才能把它教出新意,学出新趣呢?我本着从单篇课文整体阅读的角度着手,用“成功的一问”,收“一字串珠,连成一片,激活课堂,悟出主旨”之效。在学生熟读、自译的基础上,笔者先拈出几字供学生讨论、如“美”、“异”、“乐”等,当学生确定“异”字可提挈全文时,我相机提问:文中有“渔人甚异”之句,你们认为“异”在哪些地方呢?对“异”文而找“异”,学生异常有兴趣,特别是当明白这“异”是与桃源外的现实相对而言时。综而述之,有这些“异”:①桃林发现异(忽逢桃花林);⑦桃林风景异(“中无杂树”句);③山口造化异(“小  相似文献   

5.
<正>那片桃林好茂盛!密密重重的枝叶,把阳光遮住,只让它漏下星星点点,撒落碎金一般;偶尔一阵风儿吹过,又幻化成一根根闪烁着的光鞭,煞是耀眼,煞是迷人。儿时的我,就喜欢那片桃林。一到开花时节,满树粉红的花,折下几枝来,插在父亲喝完了的酒瓶里,很有点意思的。最是桃树结果子的时候,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桃子,可诱人啦!我们便在桃林边的篱笆墙外,踮起脚尖望里瞅,真可谓"垂涎三尺"。只是看桃林的那个孤寡老头  相似文献   

6.
三百二十字的《桃花源记》,以简炼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片谆朴宁静的人间乐土,一千七百五十年来,引起多少人美好的遐想。它为什么取名桃花源?是纪实,还是虚构?现今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是不是陶渊明所写的地方?桃花是我国最常见的美丽的花,最易引起人们的美感。我国最古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把“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作为“偃武修文”,进行和平建设的标志。桃林又名  相似文献   

7.
春天,一阵烟雨过后,中国的桃花又开了…… 《诗经·魏风·园有桃》曰:“园有桃/其实之■。肚子饿了,桃子当然可以充饥。 一顿美味不在话下。桃花林海,如霞如波,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桃林那边的世外桃源才是最美的社会。然而,陶渊明至今一千六百余年,还没人找到那个绚丽的梦。那一树耀目的不结果的重瓣的桃花…… 中华文化里,与桃有关的桃木、桃花、桃林、桃园、桃果等都充满象征,驱邪、贞洁、出世、情义、成仙也备有其用。有些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另一些,则在神话、诗歌、散文、小说里与民族的理想“仙人路渐长”…  相似文献   

8.
阅读和写作时,我们把过渡段比作桥梁,是说它能把彼岸和此岸连接起来,使之畅通;我们把它比作纽带,是说它能把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之完整。好的过渡段往往能使文章语气连贯,前后承接,牵引着读者有如渔人绿溪行,忽逢桃林而欲穷其林。试举几例如次: 一、连贯式: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相似文献   

9.
猴子发现老虎向山上走去,心想,山上一定有鲜美的桃林,否则,老虎就不会离开家园,不辞辛苦地向山上爬的。猴子抄近路,飞一般地抢在老虎的前面。翻过一座山后,果然有一片桃林出现在眼前。猴子怕老虎跟上来与它争吃桃子,赶快爬到树上,抓着树枝把桃子全摇下来,然后转移到草丛中。猴子躲藏在一旁的大树后面偷偷观察着老虎的行动。而老虎从这里经过时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猴子的心中又暗暗嘀咕起来:前面一定有更美好的桃林,要不,老虎还会继续前行么?猴子又抄近路,飞一般地抢在老虎前面,果然,又一片更大更好的桃林出现在它的眼前。它赶快摇落了…  相似文献   

10.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7,(11B):14-15
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企望一帆风顺功成名就,但在奋斗的征途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往往不可避免,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尝十之八九。”从少年时代的升学,到青年时代的恋爱,从走上社会的谋职,到一展抱负的创业,从一场考试到一场球赛,从一次竞选到一次谈判……时时处处都会有竞争中的失利、失意。这种“失利”和“失意”,人们往往把它称做“失败”。在许多人那里,伴随失败的往往是失落、消沉、麻木、空虚、悲观失望,一蹶不振、颓废沉沦……  相似文献   

13.
一、理论依据 (一)活动心理学“从动机走向目的(motive to obiective)”的规律 感悟式英语阅读教学依据“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一心理学规律,确定阅读对象,安排阅读训练步骤,把英语教学变成一项真正由动机支配的活动。阅读训练方法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活动心理学“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规律,是英语阅读训练的主要策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猴子发现老虎向山上走去,心想,山上一定有鲜美的桃林,否则,老虎就不会离开家园,不辞辛苦地向山上爬。猴子抄近路,飞一般地抢在老虎的前面。翻过一座山后,果然有一片桃林出现在眼前。猴子怕老虎跟上来与它争吃桃子,赶快爬到树上,抓着树枝把桃子全摇下来,然后转移到草丛中。  相似文献   

16.
“洗脚作业”最早是在去年出现,在专家、媒体的一片欢呼声中,着实在神州大地红火了一把,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在大学,老师纷纷布置“洗脚作业”.把这道作业作为孩子品德教育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竭力以人本主义解释、“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成为一种思潮。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晚期马克思主义有一块“人学的空场”,应该“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结合”起来。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以弗洛伊德的人学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弗洛伊德关  相似文献   

18.
普罗米修斯把圣火从天庭偷下,使人类见到光明;诺亚用一叶方舟把生灵渡到彼岸,教会他们耕作、牧猎,使人类开始走出原始和愚昧。也许,正像这些美丽的希腊神话所示:人类进化的每一个脚步都在竭力挣脱愚昧无知的束缚。从有巢氏构木为巢到摩天大厦直插云霄;从“孔明灯”离开地面到“探路者”飞船登陆火星;从大禹治水到大江截流;从钻木取火到“克隆”绵羊……人类在与天、与地、与自然抗争着,试图摆脱无知的枷锁,走出愚昧的沼泽。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也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提倡基础教育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而在传...  相似文献   

20.
《四川教育》2001,(4):16-16
从村小到乡镇,从乡镇到县城,从教师到主任,从主任到校长,从小学二级教师到中学高级教师。无论是空间的变化,还是事业的发展,都得益于“写”,以写为乐,以写求进。用自己的笔写工作,写生活,把所做记录下来,把所想表达出来,把“得意”之处总结出来,同行共享,其乐无穷;用写出的章激励学生,感召教师,以自己“爬格子”的精神教育学生、启发教师,刻意造就众手挥毫写教育的学型师资阵容。这就是我——做主任、乃至当校长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