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报人报业社会--浅析《大公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由英敛之创办,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继由王郅隆接办,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在中国大陆刊行的64年中曾先后创办天津版、桂林版、上海版、汉口版、重庆版等.1966年9月10日大陆版终刊,此后<大公报>转移至香港继续出版.一张报纸能够持续出版100年,而且历久不衰,仍然显示出旺盛发展的态势,自然有它的根基和理由.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始终贯彻"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紧跟近现代中国发展步伐的办报方向.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期,我国的少数民族群众就进行着丰富多样的新闻传播活动.步入近代,在八国联军组织的"都统衙门"统治天津之时,清末满族大学者英敛之创办的<大公报>,开启了少数民族参与办报的先河,将戊戌时期的学习西学、反封反帝启蒙运动向前推进.随后,内蒙古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婴报>.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我们一般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大公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晚清时期,(1902—1911年)这一时期就是《大公报》英敛之时期;  相似文献   

4.
旧大公报宣传些什么? 英敛之时代的旧大公报,既然是一个以满族保皇派和天主教为主体,结合法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等的混合物,它的阶级属性就规定了它要为这一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它就为这一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宣传,而斗争。英敛之和他所经营的大公报,斗争性是很强的,他和它的阶级利益所在,无不大胆昌言,坚持到底,甚至超越常识地强词夺理。我们翻阅了英敛之时代的旧大公报,经常接触到的是这几种东西:一、英敛之的基本政治思想——保皇立宪;二、英敛之和他周围一群人所依靠的——天主教;三、他们假借洋势,所以大胆替帝国主义讲话;四、英敛之的旧大公报,在初期依靠法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后又倒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所以是先亲法后亲日;五、强烈的崇洋抑华;六、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些进步意识。分别述之如后: 一、保皇立宪因为英敛之是满洲旗人,他的第一条政治思想是大清帝国的天下千秋万世。怎么办?因为是在二十世  相似文献   

5.
覃林  王成科 《兰台世界》2013,(19):134-135
<正>《大公报》于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创刊初期的《大公报》以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迪为办报宗旨,以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为主体文化思想。其栏目涉及社会各界,其中就有体育栏目"体育界",积极倡导"兵士体操"、"尚武救国"等,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和体育社团,为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传  相似文献   

6.
《大公报》是解放前一张很有影响的民办报纸,本文着重介绍了创办人英敛之的生平及初创时期的大公报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旧中国,大公报是创刊比较早也比较重要的报纸之一。它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是英敛之。到一九一六年九月,英敛之将大公报盘售与王郅隆。王郅隆接手经营后,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九个月后,吴鼎昌、胡政之、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英敛之。到1916年9月,英敛之把《大公报》售与王郅隆、王接办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9个月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决定接办曾红极一时.如今却因经营困难而巳停刊的天津《大公报》。“新记”是标志与前《大公报》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谈中国近代新闻史,不能不谈《大公报》;说起《大公报》,不能不谈它的“四不方针”。《大公报》是英敛之在1902年创办的,报名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之意,以“开风气,牖民智”为宗旨,创刊之初即以直言敢谏而著称,由此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张海东 《青年记者》2007,(10):32-33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经历了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和1948年以来的爱港爱国人士在香港办报的时期。新记时期指1926年-1948年,从总体上看,该时期《大公报》是一张典型的人办的民营企业报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敏 《新闻记者》2003,(9):56-58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起,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水流云在”,屹立不倒。它饱览世事,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铸就了中文报业的辉煌,也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它的历史是一笔财富,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也带给当今报业宝贵的启示。纵观《大公报》的历史,其办报理念薪火相传,随时间的推移和主办人的变化有所增加或修改,不断在诸种社会张力中寻求平衡,在历史的激烈碰撞中日臻成熟。如今,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教训和启发。《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和新闻专业主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创始人英敛之认为《大公报》应是一张忘己无私的报纸。…  相似文献   

12.
唐琪 《新闻世界》2010,(8):170-171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是一份具有典型维新派特征的报纸,主张君主立宪,向往自由平等。作为一份敢言独立之报纸,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新闻言论的文章。本文对英敛之的开启民智、推行白话文、提倡新闻道德、呼吁新闻自由等新闻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争时期,英敛之1902年于天津创办的《大公报》已逐步成长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表达当时国人对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俄战争的态度方面,以爱国、敢言著称的《大公报》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论说,表达其联俄、联日皆不可取,惟立宪而后可以救中国的基本立场。本文通过对1904-1905年间《大公报》原件的文本分析,探讨该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倾向与评论态度。  相似文献   

14.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15.
旧大公报璧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旧大公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复刊。不久,有一位李先生来社说:他收藏的一整套旧大公报,自创刊号直到“七七”事变后停刊,一份不缺,被日本人强迫买去。如能找回,他愿意送给大公报社。这无论对旧大公报,还是为了保存历史文献,都是一件大事。旧大公报自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光绪廿八年五月十二日)创刊,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停版,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从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和经营管理上截然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旧报,因为两次易手,旧大公报社自己也没有保存下来。我在一九二八年到旧大公报当练习  相似文献   

16.
赵元  田艳天 《青年记者》2016,(32):97-98
《大公报》的报名出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取"大"和"公"二字,可见其办报理念.其创始人英敛之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出版家,该报创办于1902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大公报》已成为国内最具声望的报纸,可谓舆论界的重镇.  相似文献   

17.
一、小刀会研究开出艺术之花.它走出学者书斋,嬗变为大众欣赏的舞台和电影艺术 上海小刀会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开拓的一个新课题,它由纪念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而始.人们从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找到了上海小刀会.1951年6月11日,<大公报>发表了署名张乔兰的<小刀会打击法国侵略者>,之后出现大小论文,如王天奖<上海小刀会起义始末>(<历史教学>1953年11月)、罗尔纲<上海起义的小刀会上天王奏>(<历史研究>1955年第6期)和梁任葆<太平天国和上海小刀会关系的商榷>(<历史教学>1957年2月),以后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18.
八、大公报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总经理英华(敛之),中国近代影响较大的民营报纸,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敢于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赢得读者.几经周折,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汉口、桂林设馆出报,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刊,在内地出版64年,香港<大公报>仍继续出版.该报出版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相似文献   

19.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过去因该报在政治上鼓吹和平改良,报刊史学界对其评价较低。本文试图对该报君宪思想的主要内容、动因,以及它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和对暴力革命的态度进行探讨,以期揭示该报过去被忽视和低估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