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  相似文献   

2.
石杰 《中学理科》2007,(8):101-102
一、目前初中生品德的现状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他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密不可分的.初中生的品德包括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和外部表现.当道德行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习惯时,就表现为初中生的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生理障碍的原因,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其心理健康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心理上的偏差也将影响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部分特殊儿童形成了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但这一切不利因素和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进行弥补和改变的。在对特殊儿童华x同学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认知训练、实践训练、巩固训练三个阶段来进行教育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华x同学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导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范玉柱 《中国教师》2010,(Z1):390-390
<正>学习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并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教师讲究礼仪美,对于发扬礼仪传统、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没有德育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必须以德先行,而德育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即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习惯方式。小学生的品德是需要经过长期自觉的练习和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道德品质。学校育人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德性的人,这里的德性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深厚的人文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些目标需要依托富有实效性、创新性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浸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职业中专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有许多未成年人任性、自私的通病;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在以往的学习中成绩偏低,极少受到夸奖,由于缺乏自信,总想用超出道德规范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还有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不安定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其道德行为教育薄弱,产生一些离开道德准绳的偏激行为;还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道德意识影响,形成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班主任,要针对学生们的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引导职专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浅谈德育     
正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素质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总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交往对人发生作用的。活动使社会关系得以实现,而交往是社会关系现实化的方式。人是通过活动与交往,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人们的活动和交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与交往都带有社会性。在活动与交往中表现出人们对事物、对他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道德意志培养在道德行为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道德意志的形成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互交融,连为一个体系.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是道德认识、情感、习惯、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得到不断刺激和强化,方可完成.道德意志的培养是一个体系工程,忽视任何道德元素.在任何一个年...  相似文献   

11.
<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品德教育中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为的训练,则是更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不能凝结为道德品质。这里的"行"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所作出的一种反映,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行为训练所形成的习惯。哪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呢?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哪怕是孩子也应该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道德教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学生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作为老师,应该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尊重学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杨景国 《辅导员》2010,(14):76-77
听障学生的道德表现有两个较明显的现象:一是模仿性,二是不稳定性。针对这两个特点,教师在对听障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教育训练时,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的过程与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并要根据听障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听障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按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爱憎、喜厌、荣辱、美丑等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或外部标志,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吴瑜 《陕西教育》2007,(7):41-41
养成教育是思品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体持久的一种教育。也是人生中的"定型"教育,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性格、习惯、爱好、甚至品德和气质的形成,不仅是习惯教育,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但在活动中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同学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以及各种行为的养成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不加强养成教育工作,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知道,人的道德行为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是不自觉的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第二层是自觉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来优化;最高层是自动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形成了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我校在十…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一门课程,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实践性。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感情的激发再到道德习惯养成的完整的过程,概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有序排列,并在道德实践中逐渐使之成为习惯的发展过程,它受到道德层次的影响。探讨道德形成序列和道德层次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分析大学生道德认知没能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原因,对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刘永军 《中国教师》2009,(Z1):450-450
<正>学习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