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自古至今,都崇尚“福”,谁都期盼“福”至。可在人的一生中,往往随着“福”接踵而来的又有那人人都想躲避的“灾祸”。“天灾人祸”便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表述灾祸现象的一个词语。“天灾人祸”是一个结构为“并列形式”的成语,“灾祸”在现代汉语中为同义词,基本上是混合运用。既然两个字的“义”相近,那古人在造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时为何不用“天祸人灾”呢?《古代汉语学源字典》对“灾”的解释为:灾,甲骨文记述的意思是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莫大于水、火和战乱所造成的祸害,人们称之为“灾”,如水灾、火灾、兵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是概念的外在化,意象是概念产生的土壤。意象由形象和意义构成,但意象之"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现。语言中意象成分越多,就越具有形象性,它的意义越易于理解;反之,意象化的成分越少,抽象化的程度越高,它的意义就越难于理解。词是语言交流中意象的对等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苦于某种思想或情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也就意味着这种思想情感无法准确地得到表达。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之处无物可存。"伽达默尔认为,词语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文章的语言更生动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选用含义具体而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在丰富的词汇中,有相当一些词的含义是比较具体、形象的。运用这些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具体感受,使内容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如下面两句话:  相似文献   

4.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准确、生动与词语的选用和锤炼是分不开的.其中词语的感情色彩形象地体现了人们鲜明的立场及真实情感,有突出中心的作用.而词语的褒贬使用法,正是正确体现感情色彩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古人讲,创作是"情动辞发"。狭义的理解":辞"即词语,它是文章的细胞;阅读是"披文入情",阅读者通过词语展开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词语成为表达(出)和阅读(入)的枢  相似文献   

6.
柳士明 《学语文》2007,(5):52-52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文学底蕴的养成。新课标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  相似文献   

7.
殷商时代,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灾祸的降临严重影响生活,殷商先民为防灾避祸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占卜活动。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记录着先民对各类灾祸的畏惧和重视。本文意在全面梳理甲骨卜辞“灾祸”义词语的使用特点和组类差别,找出其中的异同和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8.
能否准确地理解阅读试题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是答好阅读试题的重要一环.而谈到理解词语,首先应该明确,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外壳(有些虚词不表达概念),而概念有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因此,理解词语也就要涉及到概念的两个方面.一个词,词义都是抽象、概括的,它表达的对象,其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范围就要缩小,变抽象为具体.所以从内涵的角度理解词语是问词语"是什么",从外延的角度理解词语是问文中的词语"指什么"."是什么"要求回答的是对词义的解释,如一九八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要求考生对"各有所胜"的"胜"字进行解释."指什么"要求回答的是确定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语言是写作的建筑材料,丰富的语言为表达提供了坚定的客观基础.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就可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曹靖华先生曾经说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也如同巧妇手中的'米','无米'也就一筹莫展了."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把"有较丰富的积累"纳入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并且在各年级阶段都提出了语言积累的分级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词语的讲解,比起教学现代作品来,要花更多气力解释词语的意思,说明它的用法。这是因为文言文对我们来说,不仅有时代隔阂,还有语言隔阂。文言文比较艰深,单音词多,有它特殊的语法现象,给阅读带来了困难。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要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就必须抓好词语教学,指导学生过好文字关。词语是语言的单位。积词成句,积句成篇。教学中只有逐字落实词义,才能把文句意  相似文献   

11.
"饕餮"作为古代遗留的书面词语,在现代白话文中长时间没有用武之地,几乎要被淘汰.没想到近几年来它却大有"东山再起"之势.一个面临"死亡"的旧词语复活了,奇迹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外部形势和语言运动的内部规律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艺术语言的言语形式往往反语法之"常",但它深层含义却合自然之"道",表意之"道",审美之"道"。它与普通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言语形式和功能。它以变异给人以陌生感和新颖感。艺术语言的表意得到无限的延伸,使受话人从变异中获得无尽之意。艺术语言是人们的自然语言,它打破了语体的限制,成为人们的日常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数词,看似简单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人们崇拜"五",逐渐把它神秘化,视"五"为精神寄托和一种崇尚。语言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记录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所以这种尚"五"文化也就反映在了汉语词汇里,出现了很多含有"五"的词语,如"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等。这种对"五"的崇拜源何而起,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试从四个方面对带有"五"的词语进行分类,分析哪些类词语体现及如何体现尚"五"文化,哪些带"五"的词语不能体现尚"五"文化,并简单说明了尚"五"文化的来源,尚"五"精神与这些词语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异形词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音义相同,用法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鉴于人们的认知习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和词语规范的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同时也为了减轻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负担,有必要对异形词进行规范、整理.本文对"佚事""轶事""逸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 "佚事""轶事"""逸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同音同义词.笔者建议将"佚事" "轶事""逸事"三合为一,统用"佚事".  相似文献   

15.
艺术语言是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它具有"有意味"性.它打破了正常的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的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的审美化的言语形式的整体,它给人以变异和虚象的新颖感,表达了发话主体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每一个汉语词通过查词典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其对应的词语,其中等值对应和完全找不到对应词的是少数,更多的是在对应的词语中存在的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那么,如何认识日汉语言中的词语对应,如何通过对对应现象的分析来认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呢?  相似文献   

17.
语言有感情色彩,词语有褒贬之分。"褒义词"用来表达"褒扬"之意,"贬义词"则用以表达"贬斥"之意。然而,语言是鲜活的,是千变万化的,是在人们不断运用与创造中发展的。你看,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使语言幽默含蓄,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变"关系,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语言禁忌是民俗、民风的具体体现,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于不愿意提及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这就是禁忌语.  相似文献   

19.
一、品味文字.多种途径实践语言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之说,意思是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记住这篇文章的意思.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词语"土豪"从2013年流行至今,可谓名副其实的网络热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语言学知识,主要从词汇学角度对"土豪"进行探讨。首先,运用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的方法,从词语的内部静态和动态变化两个角度,来分析"土豪"词义的演变。"土豪"从古代到近代,词语的感情色彩经历了由褒义到中性,又到贬义的过程,直至"土豪"成为一个历史词语。现在的流行词语"土豪"又被时代赋予了新意,并且根据语境需要它的意义内涵和感情色彩复杂多变。但流行词语"土豪"仍与历史词语"土豪"意义相关,所以可以说"土豪"一词多义。其次,分别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土豪"得以流行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到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的经济性和简明性原则等因素的作用。最后,简单总结与流行词语"土豪"相关的问题,以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