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0 0年秋全面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本 )》明确规定 :“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 80万字 (其中文学名著 2 3部 )”这是教育部首次对学生的课外自读数量作具体规定 ,再次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新大纲的这一规定 ,并不只是一个量上的规定 ,更重要的它是要达到“致力于语言素养整体提高”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自读要加强指导 ,以利于把握好课外自读控制的“度”的问题。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 ,再明确、再具体的数…  相似文献   

2.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一、确立“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论 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而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3.
如何摆脱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走出误区?“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我们认为应该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应该摒弃以分析教材为主的教学框架模式,应该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组织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社会语言的能力。“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这样才能从误区中走出来,语文教学才会收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读懂语言之“意”,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的。因此,着眼语用,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就要成为课堂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葛余健 《江苏教育》2023,(24):56-59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以主题意义引领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这就需要英语教师结合教材单元主题,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扩展三大主题语境的内容,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顺序型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和“整合型主题拓展阅读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脚踏实地、有针对性的宏观研究。洪镇涛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载《中学语文》1993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的“学习语言”的观点,击中了语文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的要害,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很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识误指弊击中要害洪镇涛这篇文章引人注目之处,首先是他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语文教学的误区。他说:“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误在何处?“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  相似文献   

7.
于小静 《成才之路》2014,(21):18-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学就应该要借助文本教材为学生搭建语言文字实践的优质平台,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体系中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这样,在扎实有效的语言感知、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语言生命的质量,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成才。一、触摸语言:悉心体悟洞察文本表达之妙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始终背弃文本语言之间的内韵美和整体美,而将语言割裂开来逐一讲解,这本身就是对语言本质的绝对违背。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即便对文本语言能够拥有大致的了解,但对语言的整体上缺少了相应的体验感受,学生则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摒弃这种以烦琐分析为主要策略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在实践中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中直逼语言规律的本质,让学生在“活的语言”中浸润生发。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抓住语言进行品味欣赏,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不仅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多彩的语言,要抓住这个“纲”不放。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的语文基础”(2011版课程标准语)。所谓阅读教学的语言文中的运用训练,  相似文献   

10.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凄,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观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既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这是小语大纲的明确要求。朗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课标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九年的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补白式拓展、对比式拓展和迁移式拓展,就能更好地实现"破万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缺乏,为阅读教学带来困难。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工具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人文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实质就是要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和谐统一。所以应该把自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潍酚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由此可见,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那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使自己的课外阅读指导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烟台市是国务院教改实验区 ,语文“双轨”教学(即“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发源地。语文教改遵循由“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两全”(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再到“两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的逐步深化、层次递进的发展道路 ,构建语文教学“课内”“课外”双轨运行体制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走出误区 ,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主动发展 ,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教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前我们常说某位语文教师课“讲”得好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并以此判定这是一位好教…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材料首先是语文教材,即文本。这表明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立足文本。小语专家崔峦提出: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的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必须回归文本,引领学生走近、亲近、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靠课内阅读,更要靠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本着“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原则,以课堂为主阵地,同时向课外延伸,利用各种课外文本、文化资源,联系生活与社会,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因此,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这一课程资源,使课外阅…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依据吕叔湘先生早在20年前就提出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但至今仍未解决好。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过程不完整。阅读教学过程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掌握阶段,即“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二是实际运用阶段,即从课文学的理法“观其他类似文章”,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此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过程。课内与课外像例子与习题的关系,研究例子之后须做习题,过程才完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吕叔湘)这个事实说明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20.
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安排得当,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语言,培养语感,还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何做到“巧”安排,而不是“贴标签”?这就要求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找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笔者在教学《小草和大树》(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课时,紧扣文中“等”、“钉”、“硬”三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