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男教师,由于是“科班”出身和性别原因,一直为学校把守“出口关”——十余年来大多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而在上学期,因学校人事变动,我“被迫”与一群六七岁的懵懂孩童“遭遇”。没想到,对一年级教学和管理同样“懵懵懂懂”的我,带着六七十个孩子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竟让我这个中年男人已开始蒙尘的情感世界多了些许稚气,让我对教育和班级管理的真谛也多了几分认识.  相似文献   

2.
温柔的批评     
读了《江苏教育》2005年2B上面的文章《用美德占据灵魂》感触颇多。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应该怎么去批评教育?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班上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 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相似文献   

3.
于晓东 《山东教育》2003,(10):32-32
去年,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其间我带着学院老师的期望,代表全班学员到全国新课程实验区潍坊高密实小执教了研讨课《跳水》(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本次送课,对于学院及培训班来讲,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研讨课例而已,然而对于我来讲,却经历了一次“蜕变”前的痛苦(旧观念、旧教材)、“升华”后喜悦(新理念、旧教材)的过程。不仅如此,以本次授课为凭借,我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更深入、更实际了,而且对于今后如何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一、新、旧理念的碰撞《跳水》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  相似文献   

4.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5.
我当过中学的领导,又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从事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中,我总是把诗词教学摆在重要地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目的。一、诗教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诗歌教学正式列入他为学生制订的课目,而且排在六门主科(诗、书、易、礼、春秋、乐)的第一位。他对《诗》的全部思想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对《诗》的作用也作了很好的肯定:“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生》在朋友们的支持下,特别是在青少年读者的支持下,走过了十年。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变革的阵痛,前进的曲折,也获取了创新的快感和发展的喜悦。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们只是黏附在历史的车轮上,随着时代的脉动,走向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境界。当我面对十年150期《当代学生》杂志时,能想到的一个词是“协奏”。我相信,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社会都是生活在“协奏”之中的。  相似文献   

7.
在十余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我发现一部分高中学生在记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而且对所讲的内容也感兴趣,就是下课后容易忘记,有的内容前面学,后面忘”。我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对学生多次观察、分析。发现有的学生在记忆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不少学生记忆不讲方法,不摸规律,只是盲目的死记硬背。这样所记的知识不系统,新旧知识间没有联系,因此,前面学、后面  相似文献   

8.
知在“例”中功在“例”外山东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张在仪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凭借说”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他一贯的主张。他在《略谈学习国文》一...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爱的滋润下,我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快乐。但是,我的生活中不只有快乐,悲伤有时也会偷偷地来“骚扰”我。一天,《时代教育》上的一个小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10.
马玲 《师道》2006,(5):34-35
《触摸春天》是第五组《热爱生命》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这篇文章我曾经在2001年3月的《散文》月刊上见到,后来又在不同的选本中重见,现在居然又做了新教材的主打课文。我不禁从另一个角度慨叹专家对新教材的努力程度了。的确,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一个凭借,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替刷新的。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我”是在安静“触…  相似文献   

11.
曹爱清 《辅导员》2015,(9):27-29
连环画,也被称为小人书,成年人并不陌生,那一幅简单勾勒的图画,配上几十个文字,薄薄的几十页,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今,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童年的连环画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00”后的学生们也加入到阅读连环画的行列中。随之而来的是连环画的导读课究竟应该上什么?应该怎样上呢?带着这些问题,在《走近连环画》一课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通过构建真实的儿童课堂,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2.
花宏 《班主任》2010,(1):47-47
从教十余年来,我与学生发生过两次大冲突。第一次是因为有个学生没做作业,盛怒之下,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并当着他的面打电话告知其父亲。那孩子听我打完电话后,像暴怒的狮子一样向我扑来,发狂似的要和我“决一死战”。当时,凭借体能的“优势”,我勉强控制住了他。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关于“支”与“枝”的用法让我颇为头疼。先是学生把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枝”写成“支”,接着我又为一道改错题“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只猎枪”(苏教版第十册第24页)而不知所措:课文《天鹅的故事》中清楚地写着“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苏教版第九册第39页),教参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只”改成“枝”(苏教版第十册教师参考用书第42页)。带着困惑,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寻个究竟——  相似文献   

14.
郭海燕老师:您好!我很喜爱您主编的《教育艺术》杂志。我从事中学教育已十余年,深感教育的成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觉得研究“教育艺术”应该是很有前途的。我斗胆建议:能否在“教育艺术”的大众化方面作些努力?今寄上一篇关于教育方面的随笔,不知能否刊用?此类文...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较严重弱智学生生活化教育课程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课题要求将“生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和实施“生活教育”的理念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得到了一定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南沙中学是一所特色教育成果显著的农村中学。近年来,学校在体育事业上荣获“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集体”、“输送人才有突出贡献学校”和“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称号;在校园文学教育上荣获“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称号,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张家港市先进教研组”,“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连续两年被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评为“子课题实验先进单位”。2002年10月,学校成为江苏省实施现代化教育示范初中。学校重视教育科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十余年来,学校作文教学成绩斐然,已正式出版《桑青柳绿》、《映日荷红》、《春华…  相似文献   

17.
梁祖贤 《广西教育》2013,(24):42-43
从教十余年,今年即将再次讲授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突然生出一种乏味的感觉。以前教授这篇经典文章,我总是先介绍孟子,再落实文言知识,接着是粗浅地分析文章: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借此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宣扬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凭借这些经验和“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毋需备课。但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将要沦为一个“只会传授知识”的工具了吗?难道教语文便是“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8.
工作了十余年,我经历了教材大变革,如今的牛津版替代了当初的译林版,我也经历了从初一到初三的多次反复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动眼、动口、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教师适度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我告诉学生: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猜是什么问题呢。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读书的积极性高了。接下来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想问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您会问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您会问我们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等等。学生们纷纷连续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20.
真教育与伪教育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在于前者一切“为了学生”,后者假装“一切为了学生”——这是复旦附中给我的教育感悟。十年前我读了《光明日报》上黄玉峰老师的文章后,受他的感召我来到了复旦附中。十年后的今天,我庆幸自己作为复旦附中的一员,对我校文化有自己粗浅但真诚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