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我国魏晋时期两大主要社会思潮的玄学和佛学,以其“玄虚”的思想内容和抽象的思辨形式,曾经在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各树一帜,并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久远的影响。但是,究竟如何正确地认识魏晋玄学与佛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佛学从属于玄学,或者说就是玄学的“变相”和“发展阶段”,还是佛学从当时的需要出发,融合改造了玄学,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笔者拟从分析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入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俊早 《美育学刊》2021,(5):98-104
基于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和改变,宗教信仰和思想对以“神”为重要范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重“神”为核心的人物品藻和艺术品评系统;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形神关系”为主线的审美理论;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和文人神话。从这几个方面看,“神”这一概念中的审美自觉性、超越性、个体性、民间性、世俗化等特点日益显著,也进一步影响了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4.
“气韵”是我国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长期以来 ,诸多学者就“气韵”的概念、特征及内涵等做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但仍然未能正确阐释它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更缺乏对其内涵和外延以及与其他审美范畴之间关系的合理把握。“气韵”与“传神”虽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气韵属于艺术作品中艺术效果之总汇 ,它既是统帅形式的重要因素 ,又是作品内在生命的本原。气韵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它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人生—艺术三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玄学,由老子"自然"思想产生并发展而来。此时的玄学家将老子"自然"的最初本意内化,形成自身的主观精神;同时也将其外化,在这一审美思想的统摄下,玄学"贵无"派和"崇有"派的大量山水诗歌达到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六家七宗"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解读与学理分析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家七宗”中只有被僧肇批评的“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宗才属于受玄学影响的早期般若学派 ,而“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三宗则属于受小乘佛教思想影响的思想流派。  相似文献   

7.
从美学的视角,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了舞龙舞狮的传统审美思想。指出:舞龙舞狮的美学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气韵”、“形神”、“趣”、“意境”等特有的传统审美思想来显示自己的美学内容。为提高舞龙舞狮欣赏水平、推广普及舞龙舞狮运动服务。  相似文献   

8.
自魏晋以来,“有无(动静)”之辩长期成为天道观上论争的中心。盛行的玄学和佛学唯心主义都以“虚静”为世界第一原理;虽然不断遭到唯物主义者的批判,但都未能真正驳倒它们。向秀、郭象提出了有无统一的思想,却陷入了相对主义。柳宗元、刘  相似文献   

9.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性恋之风甚盛,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胡风”带来了原始生活方式和风气,在开放的思想和古朴的“大房子”居住方式下,男性间的亲密友谊空前加强,加之战乱和玄学大兴的特殊社会背景,终于使得以“男女气乱”为特色的男风在此时期得以延续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同性恋盛行也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玉珍  聂晓玲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10-112,136
20世纪以来对"气韵"的研究,以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气韵内涵的研究;对气韵产生基础的研究;从中西方对比角度对气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始文学是我国魏晋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则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且发展了前期的玄学思想,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以其“越名任心”的鲜明旗帜,成为审美理想从智慧壮美人格向以“心”为本的优美型文化趣尚演变的中介环节,当然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创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玄远意境。  相似文献   

13.
哲学·哲学史·伦理学佛教与基督宗教普爱观之比较———析普世爱人与宗教仇恨的悖论刘清平(1,82)论东晋士族的玄学信仰与佛教信仰徐清祥(1,90)元晓“和诤”论与中国儒释道思想魏常海(1,97)描述心理学对先验现象学———兼谈狄尔泰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联姻与争论张庆熊(2,37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及玄学盛行 ,在此二者的互动下产生了魏晋时期特有的审美风尚———魏晋风度。王羲之《兰亭序》最具体地反映了晋人“哲学的美” ,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的把握与宏扬 ,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临摹学习 ,前者的影响是积极的 ,后者的影响却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5.
苗族生成哲学是在与巫教文化的斗争中产生 ,并在巫教文化的掩饰下生存的 ;它的基本思想是“三位一体”论和“一分为三”论。  相似文献   

16.
魏晋之际,政局动荡,政权频繁交替。司马氏篡魏以后,残酷地镇压亲曹派,“同日杀戮,名士减半”,转而又扯起名教大旗,高唱“仁义礼法”。当时,许多所谓的“礼法之士”趋炎附势,为保全身家性命,投靠司马氏集团,并为他们唱赞歌,粉饰其丑行。而以嵇康、阮籍为首,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追随的这一伙人,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投靠或依附司马氏集团,也不愿因公开反对司马氏父子而带来灾难,他们只有逃避现实,回避现实政治斗争。他们遁入竹林,形成“竹林七贤”。他们又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玄学作为思想武器,高谈阔论,言语玄远,行为放荡,形成了洒脱自然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七贤风度。  相似文献   

17.
书法欣赏与美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书法欣赏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在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由书作的意象,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因此,书法欣赏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儒家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关注人的生命、注重修养、崇尚健康,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体育思想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重文轻武”与“废力尚德”思想抑制了我国的一些民族传统项目的现代化发展;“无争”与“有礼”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与基本面貌;“中庸”与“和谐”思想对于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弼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体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王弼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系统阐发者,正是有赖于他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证,“无”的本体地位才得以确立。王弼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以后,对“有”与“无”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辨析。在他看来,“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而是一种异常固定的、天然而不可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王弼虽然不是体用范畴的首创者,但他已初步形成了体用思维方式即已经自觉地运用体用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王弼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王弼玄学思维达到历史新高峰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