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假设句代表句式的“如果A,就B”句式属于因果类复句中的一种。在语表形式方面关系词语“如果”和“就”所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语里内容方面重点探讨这一句式在认知层面所包含的内容,特别是从大脑两种不同思维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进行考察;在语用价值方面我们主要通过A、B的真假关系来探讨独特语值。  相似文献   

2.
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副词“就”、“再”、“才”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有一种用法是相同的,即出现在表时间意义的词语的后边,如: (1)明天就走 (2)明天再走 (3)明天才走我们把这类句式记为公式:(S)′T就/再、才VP。其中,T代表时性词语,VP代表谓词性短  相似文献   

3.
“说A就A”格式是动词“说”和副词“就”前后搭配所构成的一种固定格式。能充当“A”的成分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从句法功能看,“说A就A”能够做谓语、定语,可以独立成句,可以充当复句的分句。从语义角度看,“说A就A”的语义通常表示动作的迅速或情况发生、变化得快;其连用也有两种不同语义。从语用角度看,“说A就A”格式主要表示决心和服从、接受两种语用义,具有凸显句子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NA就A在M”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NA就A在M”这一句式中的三个部分的常式、变式作了分析,并从功能等方面给予解释,认为这是一个信息不断更新、焦点不断突出的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5.
人类思维有两个认知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通过从这两个层面考察"还A,就B"句式包括顺向制约"还A,就B"句式和逆向制约"还A,就B"句式两种不同的形式发现,正是由于"还A,就B"句式中存在着这种认知层面的不一致,才使得"还A,就B"句式带有夸张和强调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和“才”的使用频率很高,二者同属副词,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我们发现——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是造成句子意义不同的重要原因,我们从分析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继而分析句子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法、语义等不同层面对“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包括超前夸张句式的界定、“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中A和B的选择、句式中关键词和句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阅读古今书报文章,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一些词;突然、骤然、哗然、凛然、潸然、岸然,全然、断然、飘飘然、悻悻然……特别在描写生动的文章里,这类词就出现的更多一些,古人为这类词作注时,总是说:“A然……貌也。”今人则常释为;“A然……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句式“一边A一边B”在语法上属于并列复句。并列复句各分句之间,在理论意义上表达在同一时间并列或交替进行的几件事,因此其分句在语序上是可以前后互换的。但在现实交际中,“一边A一边B”句式并非所有的前后分句都可以随意互换位置。若改变其前后分句的位置,则整句的意义和效果都会有所不同。该文将从语义方面,就“一边A一边B”句式中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进行分析,讨论其是否可逆、是否存在语序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该句式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11.
“不如”这个动词性结构在古今语言实践中极为常见。它常用在比较句中作谓语,表示前者不及后者,即A比不过(赶不上)B。在古典诗歌中,含有“不如”这个词语的诗句相当多,主要表现为“A不如B”与“AB不如”这两种句式。在表示比较对象A与B各自程度的对比上,这两种句式呈现出相当复杂而多变的状态。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12.
一、假设句和类比假设句假设句,即用“如果……那么”一类的关联词语联结或暗含这类关联词语的复句。这类句子总是前项(假设部分)提出一种未然的可能或己然的但与客观事实相反的命题。在此基础上,讲话人认为如果前项成立。那么后项(假设以外的部分)也必然成立。根据前后项之间的关系,假设句可分条件假设句和类比假设句两类。条件假设句如:“如果他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捅出去,这几个人就会遭受一连串的批斗”。这类假设句,前后项之间有因果或条件关系,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假设句式典型句式的"要是A,就B"属于因果类复句中的一种。根据A、B间的关系我们将这个句式分为三类:A、B具有顺向制约关系、非制约关系、逆向制约关系。文章分别讨论每种关系在大脑思维中两种不同的认识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  相似文献   

14.
徐阳春 《函授教育》2001,(6):94-96,100
“如果A,就B”是表示分句间存在假设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句式。本文在该句式语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它的语义及语用特征。就语义特征而言,该句式主要表现为具有虚拟性和条件性;就语用特征而言,该句式可大致区分为求因假设和求果假设两类。  相似文献   

15.
“如果A,就B”句式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果A,就B”是表示分句间存在假设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句式。本文在该句式语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它的语义及语用特征。就语义特征而言,该句式主要表现为具有虚拟性和条件性;就语用特征而言,该句式可大致区分为求因假设和求果假设两类。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由‘“得”联系的动补结构,如“讲得清楚”、“扫得干净”,会产生表可能和表状态两种语义。即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说得很清楚”,“扫得挺干净”;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能说清楚”、“能扫干净”。但在维哈语中,这两种语义却可以通过动词的时态和能动词干在语法形式上得到明确反映。因此,维哈族学生在学到汉语中这类同构歧义的句子时,由于受母语的限制,往往在理解和翻译上产生偏误。本文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如“扫得干净”这类同构歧义的动补结构(下称“V得A”结构)通过变换和扩展句式等手段加以分化区别,并从…  相似文献   

17.
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句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式,所以用起来也就容易出毛病。先说“非……不可”。“非……不可”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思想,比用直接肯定的句式更加坚决有力。因此,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一文中,在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说:“要彻底地解决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言常用句式》一在谈及定语后置一类句式时,将“缙绅而能不易其志”作为典型例句列举,并在括号内注明其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教师教学用书》在《五人墓碑记》中归结“而”的用法时,又说“……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这就让人犯糊涂,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19.
所谓选择比较就是用差等比较的句式表示两者之间有所取舍。在实际语言中,选择比较结构虽然从形式上看并没有表示否定的词语,但从意义上看,却总是会有否定成分,这是因为选择一项,必然意味着舍弃另一项。翻译这类句式结构时,可根据语境分别译成“与其(说)……倒不如(说)……”,“  相似文献   

20.
文言中有两种外形相似而其实很不相同的常用反问句式,就是“何以……为”与“何……之为”。“何以……为”的句式有时可以略有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