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前人为我们留下多少优秀的作品!今天,当我们吟诵《离骚》,捧读《史记》,沉醉在李杜诗篇,和苏轼一同在精神上放逐时,可曾想过,这些传诵千古的华章,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就的?而且,这些伟大的作者,都是生活在皇权下的,他们是臣民,不是公民。在他们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记录自己的感情状态的。然而他们却成为其所处时代的最早觉醒者,他们曾披发行吟,悲怆问天;也曾流落异乡,在月下孤独徘徊……在流放地,在牢狱中,在痛苦中思想,于是便有了流传万世的诗,便有了千古不朽的文章,这正是…  相似文献   

2.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知音”理论亦存在一些局限,本文试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论述其理论的局限,但这并不是强古人之难而妄加指责,而是为使我们说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学欣赏和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3.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学对杨朔散的思想和艺术作出了全面否定的评价,而笔以为比较客观的态度应当是肯定其精化,否定其糟粕,我们不能因为杨朔作品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就全面否定这些作品,通过比较《埃及灯》和《雪浪花》两个名篇,可以看出;即使在杨朔的笔下,他的散也不是用“雷同”两个字一下子打死的,我们今天认识到的那个年代作家所共有的一些缺陷,也不应简单地归罪于一两个作家,可能正是令今天的读不快的一些技巧获得了当时的读。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金开诚《漫谈“想诗”》)。这说明鉴赏古诗词必须同作者本人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文的欣赏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更接近现代理想的女性,她们经济独立,这一点最具有时代意义。这些女性,虽然不生活在人间,但他们聪慧、善良、果敢,能理解人间疾苦,区分善恶美丑,迷人仗义,在此渲染下,我们往往体会到的是真与善,是人性与心灵之美。聊斋里的女性形象干姿百态,构成了一幅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女性画卷。尽管这些女人是以鬼狐怪的面目出现的,但是完全具有人的灵性,在这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虽然还找不到真正属于女人生活的空间,但在女性自身努力上,却凸显了人性的美丽和真善。  相似文献   

7.
“未来并不是我们想要去的某一个地方,未来就存在于我们今天的创造之中。并不既存着通向未来之路,通向未来的路在我们今天的创设之中。这个创造性的活动既改变着创造自身,也改变着我们的目的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也是由我们今天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想象未来并表达我们内心真实愿望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50多年前,美国图书情报学专家Samuel Goldwyn曾经说过:写在纸上的合同是没有用的,在Goldwyn先生那个时代,它所发表的这一奇谈怪论是不能被人理解的,直到今天,他的这一高谈阔论才被人理解和接受.现在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数字化世界,不再需要印刷品。传统的印刷品控制信息时代的日子已经不再复返。今天,巨大的新老信息载体通过数字魔力和整个Web电子网络屏蔽被我们完全所利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技术的发展正在朝着标准化、版权化、经济化、法律化和商业化的世界最大市场的轨道迈进。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蕴涵了深刻的解释学思想,他从批《西厢记》的“圣叹”文字中表明文学解释是一种“自我理解”行为,必然带有读者的理解视域.但在他那里,这种理解视域不是封闭的,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中保持开放性.金圣叹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上升为对人生意义、人类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10.
张颐武 《神州学人》2003,(8):8-8,14-15
当SARS危机缓慢消退,SARS的威胁烈度已经减轻,生活秩序开始相当程度地复原时,人们逐渐从危机状态中恢复过来。但我们发现,我们在危机时刻所想像的未来能够恢复“正常”的愿望,和目前的状况之间有了极大的落差。我们今天的常态并不是过去的常态。我们经历了SARS之后的生活,不可能和过去完全一样了。与SARS共舞的生活已经摸索了一段时间,即使疫情缓解,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那种生活。而且我们也不能期望在短期内有一种没有SARS的生活。我们似乎应该考虑到SARS在一种低烈度的状况下,和我们共存的新的“常态”生活。  相似文献   

11.
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我们往往会因祥子起伏的一生扼腕叹息.其实,祥子,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读懂祥子,我们需要了解形形色色和他有关的人,他们也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写照,按照次要人物和祥子之间的关系分类来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梳理整本小说哟!  相似文献   

12.
"推敲"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贾岛写诗要推敲,我们读文是否也该推敲一番呢?名家的作品总能让人揣摩玩味。今天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文章里有些很生动的词句值得好好体味。可是毕竟文章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这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时代     
《音乐世界》2013,(14):52-53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成长的伤痛和滋养在那个时代交相辉映,电影《小时代》上映之际,我们请来三位主演谢依霖、凤小岳和姜潮,听听他们谈谈自己的“小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观念发生剧烈冲突的年代,作家的关注视角多指向当下的时代主流,《铁木前传》的问世丰富了那个年代的文学谱系,展示新颖的文学主题:在乡间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生活形态,无论是坚持时代的所谓正确方向,还是任性落后,都有其生活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香港《大公报》4月11日发表题为《作家在“不务正业”吗》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流行的、当红的作家,很少再去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文学和时代、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很少再去关心文学的内在本质规律,很少再去关心热爱他的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们的心灵状态和精神世界,是浮躁的,焦虑的,让我们看不到这个时代他们所应该具有的坚守的精神姿态,安静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肖川 《青年教师》2005,(5):50-50
“未来并不是我们想要去的某一个地方,未来存在于我们今天的创造之中。并不既存在着通向未来之路,通向未来的路在我们今天的创设之中。这个创造性的活动既改变着创造者自身,也改变着我们的目的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也是由我们今天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想象未来并表达我们内心真实愿望的权利。思考未来并筹划未来,对未来负责,并进而未雨绸缪,是一个有良知的公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频繁出现,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故乡》一文深刻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更不是件易事。如何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18.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史相宫现象,这决定了我们今天在历史中寻找文学的迹象。本文旨在论述《左传》中“梦描写”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效果,揭示“梦”在《左传》中所起到的而又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文学作用。表现人们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梦描写”,以它既定的实在的生活形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活动的一个动因出现在《左传》的记事中。这不是作者的首创,而是与历史的渊源以及当进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的现象。在《诗经》和《周礼》中,…  相似文献   

19.
雨果《悲惨世界》中生态环境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惨世界》是一部人世间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 ,它具有雨果审视问题的多维角度。本文仅就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 ,所披露出来的公共环境问题 ,循着其思路进行透视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指出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重温读书和作者充满睿智的环境思想 ,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教益。  相似文献   

20.
《诗经》审美听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诗经》中的审美感觉加以考察,发现了一个被历代研究者忽视的事实:与后代文学相比,《诗经》更注重听觉审美。《诗经》中的声音描写是色彩描写的160%。这不是一首诗中的偶然,而是《三百篇》的普遍倾向,是《诗经》时代生活方式、艺术氛围以及早期文学的特殊传播方式、创作特性共同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的揭示,对于我们重新理解《诗经》的艺术风格、创作心理,对于开拓《诗经》研究的新领域,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