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存香  李美华 《教师》2013,(4):114-114
【教材解读】初读白鹭,给人最深印象——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素材。【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读中品味白鹭如诗的美,读中积淀课文如诗的语言。将诗化的白鹭与诗化的语言、音乐相融,营造“诗化”学习境界。【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②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③品悟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流程设计】1.动情导入感知美出示课件一:白鹭不同姿态图师:同学们,瞧!这就是白鹭。它们有的翱翔碧空,有的凝望远方,带给我们无尽的美感。在郭沫若的笔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去领略白鹭的精巧与无穷的韵味。(点评:教者紧扣文学具有审美性这一特点,依托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多媒体展示精美的白鹭图,配以优美的导入语,一下把学生带入诗一般审美情境,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2.品味语言感受美师:品读2-5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精巧而充满韵味的?汇报交流:指导学生抓住四对反义词和对比、衬托写法体会作者描写精妙,感受作者内心的赞叹,感情朗读。(点评:聚焦重点,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创意说明: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所以教学本文不但要重视文学因素.还要重视语言因素。从语言人手分析,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引导学生进入景物的意态、情韵的审美欣赏。本设计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赏析课文的精彩语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散文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白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16课。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开篇即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富有意味的,在读者心里投下一个优美的意象,让人虽还没了解白鹭的样子,但心里已有了一个诗意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所选的文章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和文学宝库中筛选出来的,它们“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子。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散文,每一曲戏剧,甚至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都闪烁着美的光辉。那激人斗志的壮美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发人深省的哲理情,无不激荡着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带领学生去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自由、和谐发展、个性完美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李新泉 《学语文》2011,(4):41-42
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与文中伟大的人物对话,与高尚的灵魂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赵莲 《读写月报》2023,(33):35-39
<正>【教材分析】《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有着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作者郭沫若先生开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给读者的心里留下了诗意的期待。接下来郭沫若先生用寥寥数笔,流畅而传神地勾勒出了几幅清新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钓鱼、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  相似文献   

7.
吴振华 《现代语文》2006,(11):40-40
《白鹭》是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写的一篇散。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质兼美的好散。对于《白鹭》这样一个行诗化的教学本,我在执教时采用诗意的导入、诗意的美读、诗意的品味,诗意的训练,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一首诗,学生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这一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向我们传达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其中的人文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通过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美的素养。《阿里山纪行》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值得品鉴,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它的美育功能,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感悟文本的景致之美、情韵之美及音韵之美,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精髓,受到情操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0.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所选的文章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和文学宝库中筛选出来的,它们“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子。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散文,每一曲戏剧,甚至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都闪烁着美的光辉。那激人斗志的壮美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发人深省的哲理情,无不激荡着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带领学生去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自由、和谐发展、个性完美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背诵写鸟的古诗。二、谈话导入。1.同学们背的古诗真不少,你们知道诗歌有什么特点吗?(语言精练、生动形象、节奏感强、意境深远而优美……)有一种散文,它不是诗却像诗一…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赏析。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难点实施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的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一、要富有个性地把握教材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施教散文《白鹭》时,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将  相似文献   

13.
明清清言小品是一种特殊的散文体式,其体制精短、表达明快、文辞雅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意蕴之美、结体之美和笔墨之美。清言小品属于微型文学,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较之于普通意义的散文作品,它的语言更具美的特质和韵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美的滋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加强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含义深远的词句,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调动种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锤敲打,真正…  相似文献   

15.
席勒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美育的诸因素潜移默化地渗入语文教学的诸环节之中。语文课是具有浓郁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新、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外而内的美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初步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恰当运用美育原则,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渗透呢?具体说来,有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草原》是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文笔优美、情感浓郁的记叙文。文章抓住事物的特点,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生动地描述了内蒙古事原的瑰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情景交融,是一篇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本文时,教师若能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美的文思、美的意境,将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素质。一、巧用多媒体,感知景物美审美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感性认识。课文作为审美对象,学生的认知障碍是没亲眼见过内蒙古草原,很难想…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是中国杰出的散文家。其众多散文作品中透露出的人格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精神品格,以及蕴含的意境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的物质形式,使其散文有极高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8.
<正>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  相似文献   

19.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试探,尤其是在教《五彩池》一文的语言中力求让学生自始至终能够感到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彩池》教学过程中要将美的语言读出来。讲出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让美渗透学生的心灵。为此,我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