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3.
道家哲学没有本体论,没有镜式主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所以“道”与“逻各斯”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大异其趣。庄子与德里达的相遇是在语言哲学上,他们都在思想与世界之间塞进了漂泊而暧昧的语言夹层。本以庄子的“曼衍”与德里达的“分延”相发挥。德里达强调语言的隐喻特征,又恰好与庄子的“三言”巧合。语言既然不足以传达真理,二家就顺理成章地将哲学推向了学。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充满悖谬的色彩。在理论上,庄子的“自然”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自由观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在理论主张与情感走向之间,其对艺术,美、丑,小、大,道、言的看法均呈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现象;在情感自身,庄子也因同时表现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态度而形成鲜明的矛盾。但是,不能以科学和实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庄子也不是在构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他的思考与疑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可视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7.
吴芳 《天津教育》2007,(7):19-20
曾读过《庄子》中的一则故事:一个叫东郭子的老者觉得道家常说的那个“道”,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清“道”究竟在哪里,于是去请教庄子。庄子以马粪为喻告诉他,当今列国争雄,戎马遍野,山谷、平原、僻乡、都邑,马粪到处都有,倘若有一天马粪能屙在农田里,那咱们这个社会便是太平之世了。老丈,您想一想,这马粪,是不是曲折地反映出社会是动乱或是太平的“道”呢?老者顿时醒悟!庄子对于“道”的一番高论,  相似文献   

8.
在“言”与“意”之间──评阮忠的《庄子创作论》戴学青庄子的思想与文章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惜历来研究庄子的书与文大都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在于的思想──“意”,而相对忽视了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他的语言表达形式──“言”,这也许是“以其人之道还...  相似文献   

9.
“游戏”思想在东西方都曾引起研究的强烈关注,而康德和庄子作为提出这种思想的东西方的第一人,理论既有极大的差别又不无一致性,康德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期望人自由拯救自已,而庄子则取消人的主体性,从而希望通过顺应“道”而由“道”来来拯救人。但是,二都体现了各自对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0.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1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2.
“道”作为先秦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是进行的本原性探讨,而庄子却是进行的本体性论述。庄子对老子的“道”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庄子“道”论,重视体道的社会实践,主张道艺结合,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道”作为先秦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是进行的本原性探讨,而庄子却是进行的本体性论述。庄子对老子的“道”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庄子“道”论,重视体道的社会实践,主张道艺结合,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阴阳”在庄子宇宙图式中是与“道”二而一的概念。但庄子的阴阳观念从何而来,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道家和南方原始宗教的关系考察,庄子的阴阳观念主要起源于南方的“莛筹”,同时。与当时具有严重巫术意味的天文观测“望气”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寓言是以技师绝匠为主人公,其中不乏有意义的职教思想,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都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的启发。 首先,庄子重道。庄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道”是可以被人认识的,而人们要获得  相似文献   

17.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认识论的特征,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即庄子的认识论是绝对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但是,笔者通过对庄子认识论的全面考察,却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庄子认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其中明显地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尖锐矛盾。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他的“道”论。在庄子哲学中,道与牧是相对立的范畴。他把对道的认识称为“大知”、“至知”或者“真知”;而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知”。庄子对真知极为笃信、崇尚,而对小知则倍加怀疑,甚至彻底否定,由此便构成了他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在前一层  相似文献   

19.
“道”是庄子学派全部思想赖以成立的基础范畴。因为,人与世界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天地阴阳的合理性,后者又受制于庄学关于道的规定。于是,依据《庄子》本身阐释道的内涵是我们理解庄子学派的必要手段。在道的世界,庄子学派以为道是绝对的无。它迫使庄学返回现象世界在事实本身中给出万物的起源及存在的依据。“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庄子学派的道包括:a.“无为无形”的道本身;b.“生天生地”的“本源论”的道;c.“无所不在”的存在论的道。  相似文献   

20.
“大方之家”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用来表示自己的知识短浅,见笑于博通大道之人。该句中的“大方”与《庄子·山木》的“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中的“大方”一词相同,都指的是“大道”;成玄英在《庄子疏》中也指出:“方,犹道也。”由此可知,“方”犹“道”,而“大方”即“大道”,“大方之家”则引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