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特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原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三种类型。原福特主义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理念与目标上以巩固和稳定为改革诉求、在内容与结构上以单调和分段为外在表征、在管理与评价上以集权和划一为现实情境;新福特主义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市场机制为教育理念定调、以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定向、以企业岗位为课程内容定位;后福特主义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高效化和个性化为理念与目标之憧憬、以多元化和顾客化为体系与结构之鉴景、以自主化和最大化为组织与实施之远景、以团队化和过程化为管理与评价之愿景。"四主一体"实践本位样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今后走内涵式改革之路的主导路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师生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与发展的有机整体。应用生态主义思想设计与开发的网络课程可以提高网络课程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分析和论证了生态化网络课程的"联系与整体性"、"动态与发展性"、"开放与生长性"等三个主要特征,提出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适应与发展的关系"、"共享与共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生态化网络课程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徐月新 《江苏教育》2014,(15):61-64
校本课程建设热潮中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评价有机统一为愿景的整合理念,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理念。"晓庵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整合理念,以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教学整合及课程评价整合为路径,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模式范例。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论是课程领域难以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今日课程研究与改革中纷争最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本质主义知识论基础在课程理论探究与实践改革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学校课程研究与发展无不遵循本质主义的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品质、特征与发展轨迹,使课程因品质、价值、目标、模式和功能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性扭曲与缺失而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5.
曹文 《湘南学院学报》2014,(6):92-94,108
课程改革实践需要科学的课程理论作指导,泰勒模式一直被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其技术理性和操作的简易性非常适宜于高职课程的开发。但泰勒目标模式也有其显著缺陷,文章结合高职课程开发的要求,按照泰勒原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分析其不适宜之处的同时,综合认为高职课程开发:从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在培养"专才"的同时,还要兼顾"通识教育";从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要以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为主;从课程的评价来看,要将"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以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推行思想政治网络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根据ADDIE课程开发模型、Karen在线课程设计模式、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念等课程开发与教学理论,从开发团队与管理制度、课程需求与目标、课程网站、课程内容、教学策略、互动平台、学生考核、课程实施及评估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网络课程开发,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末期福特主义的危机,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应对福特主义危机的两种模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来看,后福特主义代表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演变的方向,其中精益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对广西临床助产专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助产专业核心课程产科技术进行以助产士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对广西临床助产专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助产专业核心课程产科技术进行以助产士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cMOOC提出了关联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认知过程,网络中的分布式知识影响了综合性课程的教学观,关联主义和综合性课程思想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信息的组织、教学互动、教学组织方式有深刻影响,组成了其教学模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师观和课程观已经脱离时代的需求,当今教育呼吁出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课程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教师的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对教师课程能力的认识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变革和教师能力建设的需要,亟待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将建构主义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体现出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自觉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继承劳动教育的同时,对劳动的涵辽做了拓宽和发展,使课程贴近了现代生活。然而,有论者却无视这一事实,在对新课程的责难中出现了“新课程改革不问国情”“违背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变废为宝,把别人的垃圾捡回来蒙骗国人”等不注重事实的观点。这些误解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才培养问题至关重要。对于安全科技类高校来讲,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安全生产和煤炭事业的进一步加强等等,都是良好的形势和机遇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思考,设计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围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生长点,如"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表现为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资源整合的新策略、凸显施行的新主题和科目整合式微型课程开发的新路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深化和聚焦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上,从而引领人们超越一般性的教学改革论说,进入活生生的各个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教师期待"的新观念,"互惠性院校协作"、"行动学习"、"文化建构"和"课堂问题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明确研究对象、学科体系、队伍建设,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策,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任何的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都会归于失败。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使教师真正获得专业上的发展,以促使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科课程资源具有消费与生产一体的属性。学科课程资源的系统化开发是伴随学科课程实施过程的资源累积增长,体现出课程改革自身系统再生产与完善的机制性功能。学科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包括校内资源的自主开发和二度开发,充分体现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学习、教学实践、潜在资源、学校价值、课程管理、教学主体的紧密关联。学科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开发重在课程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利用,将教师、学生等最生动的课程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整合,促进学科教育的模式创新和课堂优化。应该充分认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所处的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等的外部环境影响,警惕课程资源中的层级化与符号暴力现象,充分发掘学科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推展,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教学论研究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与反思教学回归生活的话语,探究教学回归生活与学生发展的论题。  相似文献   

19.
课程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开放和非平衡是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涨落是课程发展的起因;竞争和协同是课程发展的动力;渐变和突变是课程发展的途径;创新是课程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循和运用课程发展的自组织规律,创造条件,把握机遇,正确引导,适时地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策略:1.观念先行,树立教师自主发展的理念。2.加强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提升教师自我发展能力。3.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4.改革教师教育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