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技术创新是出版业转型最活跃的因素和内生动力.晚清出版技术创新驱动机制是一个由利益驱动、技术溢出、协同演化机制构成的系统,在革新工作流程、改变产业形态、重塑经营模式三个层次上规约着晚清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和路径.随着西方近代印刷、造纸、编辑、发行等技术、理念和规范的引进与广泛应用,晚清出版业的物质基础、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产业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晚清官书局的出现在近代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近代出版史中往往是易被忽略的一隅。邓文锋《晚清官书局述论稿》一书是目前唯一一部详细解读晚清官书局的专著,通过此书,我们可以透视晚清官书局发展的概貌,了解其在晚清文化典籍保存与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教育出版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媒介技术变革、传播关系革新和内容边界扩展的趋势.必须强化资源整合,建立数据库服务网络;融合媒介技术,建立增值型服务平台;立足用户需求,建立个性化服务载体,沿着构建完善的大型数据库、凸显需求式知识服务、拓展泛媒介渠道的方向推进转型步伐.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驱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的发展潮流.本文立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进媒介融合发展、 深化媒体转型之路,从它在内容、渠道、用户、平台、品牌、经营和管理七个方面的融合,全面阐释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5.
官书局是清中后期重要的地方官府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文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光时期金陵、淮南、浙江、崇文、江苏五大地方官书局联合刊刻《二十四史》是晚清官书局的重要出版活动,本文在揭示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历史背景、刻书缘起、各局之间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分析了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版本特征及其成因,总结了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艾尔雅维茨曾说:"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都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中。"1从印刷术的发明到摄影技术的革新,电视电影的广泛应用,以图像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景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已被大量的视觉图像符号所包围,图像文化已成为日常文化的一种主导形态,而早在十九世纪中晚期的中国晚清,就开始见证着视觉文化的兴起。晚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媒介体裁——  相似文献   

9.
魏景飞 《青年记者》2017,(11):30-32
人类传播方式的演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的语言媒介的产生到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再到依赖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体,从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早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到使人类社会成为“地球村”的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革新了媒介信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地方大员纷纷设立书局。而地方书局的兴盛,得益于清廷重建统治权威的需要、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以及晚清时期中体西用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金陵书局是晚清设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官书局,多有论者论述,但有些史实仍需辨析.本文结合相关地方志和有关文集、书信、日记等文献资料,以及《中国古籍总目》的著录和查考刻本,进一步论述了金陵书局的创设经历了由私到官、由临时到常设的过程,考察了金陵书局与聚珍书局的关系,进而重新审视曾国藩与李鸿章对金陵书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各地设立书局,刊刻传统经典著作,试图传播正统的价值观念,重建清廷的统治权威。咸丰九年(1859年),胡林翼在湖北设立书局,刊刻《读史兵略》、《弟子箴言》等书,开晚清地方书局之先河。此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马新贻、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各地纷纷设立书局,如金陵书局、广雅书局、江西书局、浙江书局、正谊书局等,刊刻因战乱焚毁的经典书籍。这是他们为恢复地方名教、复兴地方文化事业的自觉行为,由此传统文化再次勃兴。然而,书局的运行、书籍的刊刻,均需要大量的费用,书局的经费成为地方官员关注的内  相似文献   

13.
彭绍骏 《大观周刊》2013,(9):9-9,22
亨廷顿认为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过渡,是因为权力总量发生了变化,更多的社会力量卷入到权力关系中。在晚清中国,汉族官僚集团势力的壮大,改变了清朝统治阶级的权力构成;绅士阶层介入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推动着传统政治的转型;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参与到政治变革当中,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社会力量。官僚、绅士和知识分子都使得晚清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力总量增大,从而促使传统中国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今天,媒介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其对于社会管理的渗入和责任担当,成为学界、业界不容忽视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转型时期,认清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的新特性和本质,并重新思考媒介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和定位,对于人类社会及媒介自身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素华 《兰台世界》2016,(14):152-154
清末同治光绪时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办官书局的浪潮。贵州官书局虽然创办较晚,但得益于时任贵州学政的晚清著名维新思想家与教育家严修创办和积极经营,对贵州的文化发展和近代化思想启蒙都作出了较大贡献。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贵州官书局的历史沿革、特点特色和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季陈翔 《传媒》2018,(5):47-48
2011年,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的走红拉开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时代序幕,并在粉丝经济的持续加持下,于2015年迎来发展高峰,在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粉丝电影"既不是纯粹的电影概念,也并非单纯的产业概念,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粉丝经济时代,电影工业进行文化创意转型的产物,其诞生为电影产业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从《孤岛惊魂》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后会无期》《煎饼侠》等,"粉丝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文化现象.本质上来讲,"粉丝电影"的诞生和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受众形态变迁、大众文化转型、电影细分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媒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现象.因此,剖析"粉丝电影"媒介社会学特性,对把握其形成脉络、作用机制和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报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媒介形式,是中国近代史上晚清以来的一件新生事物,其所具有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史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中国美术史、书籍史和报刊史的发展轨迹显示,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图画报刊及其刊载的大量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越发显得重要、珍贵,历史与艺术的文化史价值、文献价值越来越发凸显出来.研究、整理、重印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理应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版界十分关注的文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8.
淮南书局始建于同治八年,是晚清较有影响的官书局之一,由两淮盐运使署管理,地位特殊。刻书60余种,以经部、史部为主,以扬州地方文献、扬州学者著述等为特色。曾国藩、方濬颐、洪汝奎、何绍基、莫友芝、莫绳孙等人对书局的建立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淮南书局可称清代扬州雕版刻书的最后辉煌,所刻书质量在晚清各局中应属上乘。本文首次全面探讨淮南书局创设的时代背景及其刻书活动与成就。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了改变,而如何依托转型发展适应新的环境,则成为了广播媒体需要关注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从内容形式的创新、传播技术的革新、盈利模式的拓展三个方面,对广播媒体转型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推进广播媒体更好地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并在持续发展中展现出更大活力。  相似文献   

20.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