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14年早些时候的"蕨菜致癌",到"辣条致命"传闻,食品安全领域似乎一直都是谣言高发区。在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据8条;而在2014年12月底公布的《"谣言"分析报告》中,食品安全类谣言占了三成。一些谣言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与传播者一层一层的"扩音"有关。面对一则耸人听闻、违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许没有能力来辨别,但作为信息传播中重要把关者  相似文献   

2.
杨晓旭 《青年记者》2017,(11):16-17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尤其是自媒体微信的兴起,为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根据腾讯公司的调查,2016年微信注册用户数超过9亿,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8亿.2016年末,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公布了2016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诸如“小孩发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会致死”“用微波炉烹调食物会致癌”“洗衣液的荧光增白剂会致癌”等谣言通过微信这种媒介肆意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健康类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传播动机和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微信安全中心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206条微信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信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传播方式和标题使用,试图发现当下微信谣言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现,失实报道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科学常识和食品安全类;儿童走失类谣言最少。在微信谣言的情绪类型上恐惧型谣言最多,但善意型谣言和中立型谣言与恐惧型谣言相差不大,敌意型谣言比例最少。谣言传播方式较之前有明显变化,视频类谣言有了飞速的发展,这给谣言防控增加了难度。微信谣言标题一般比较短小,多是结论性语言,标点符号多使用感叹号以增加关注度。  相似文献   

4.
卞文阳 《青年记者》2017,(21):47-48
谣言,这个曾经人们以之为耻的“恶之花”,如今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新时尚”.这是危言耸听吗?2017年以来,多次舆论纷争都和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相关联,如“聊城于欢杀人案”“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都有大量谣言产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融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网络谣言,就是通过网络发起、传播、讨论、发酵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时,谣言就成了信息场、舆论场中难以杜绝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其中第五条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谣言当属其中。笔者于9月25日在百度中键入“微信谣言”,共计找到约37,50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微信中的谣言为研究对象,结合微信自身的功能属性与传播环境,对此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和治理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事务中来,希望能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出现使公民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然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谣言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造成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已成为越来越主流的传播渠道,科技学术期刊在融媒体建设背景下,也可借助短视频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本文以微信平台的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B站)、快手、西瓜视频5大短视频平台为例,分析科技学术期刊在不同平台的运营现状,并以实例分析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运营策略。结果表明:不同平台目标用户差异较大,科技学术期刊在进行短视频建设时需要首先考虑与平台的适配度,选择合适的“赛道”;对视频内容按照加强出版类、营销资讯类、期刊公告类及拓展传播类进行分析讨论,发现加强出版类和拓展传播类是科技学术期刊中占比较大的内容主题,且拓展传播类内容传播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之一的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微信中传播的大量谣言,误导受众的社会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环境.本文从谣言传播主体、谣言主题、谣言话语表述三个方面分析微信谣言的特点,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微信谣言,有效防范微信谣言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张新玲  朱丹 《出版广角》2017,(21):48-50
编辑出版类期刊是我国编辑出版理念传播和传承的中坚力量.文章通过调查7种编辑出版类CSSCI期刊——《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统计各刊阅读量较大的微信消息及主要内容,提出提升微信消息阅读量的策略,以构建更优质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如今,在"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建构完善的同时,健康类谣言泛滥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移动社交网络,尤其是微信和微博这两大社交平台,将传统社交模式下的链状传播和簇状传播变革为树状或放射状传播,以及相关内容很多涉及民众最基本的需求,健康类谣言引发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及个人健康领域的恐慌与焦虑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健康类谣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造成了互联网秩序的混乱、污染了网络环境,还扰乱了公共秩序,给许多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健康和财产损失。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建立或加入健康辟谣团队,但不少微信和微博用户依然饱受健康类谣言的困扰,获取科学的健康信息的诉求日益膨胀与其愿望得不到有效满足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传播学视角为主,辅以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健康类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和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微信朋友圈既具备了中国社会传统圈子文化以血缘和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关系特质,同时又将新兴的网络虚拟关系引入其中,形成了特有的“圈子”文化.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潜舆论,其在微信中的传播呈现出易盲从、效果强、广度小、开放性差的新特征.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可以归纳为圈内传播、圈子间传播和线上、线下交叉传播三种传播模式,其表现出来的传播新特性亟须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王颖 《出版广角》2016,(7):73-75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谣言的诞生提供了温床.本文通过分析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微信辟谣的困境,进而探索遏制微信谣言传播的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微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孙严 《传媒》2016,(8):47-49
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正式发布,作为移动即时通讯程序中横空出世的“黑马”,由于其广受用户追捧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使用,引得媒体纷纷入驻,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微信庞大的用户量以及朋友圈、公众平台的推广,使微信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更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主流产品.有别于微博“自媒体”式的快传播,微信的“公众订阅号”更具有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属性,实属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法治类报道属于严肃新闻,在贴近性、可读性和娱乐性方面先天不足,法治类媒体怎么运营微信公众平台,进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价值?福建法治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峡法治在线”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莎 《青年记者》2017,(18):86-87
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为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教育类微信公众号也在这一趋势的助推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文主要选取将受众范围定位在中小学生,并且与同类公众号相比具有较高活跃度的“少年商学院”“教书匠在美国”“蓝橡树”“外滩教育”“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上海升学”“教育百师通”“东西儿童教育”8个教育类微信公众号,对其2017年2月的推送数量、推送内容、推送技巧、互动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在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对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进行探析,并提出提升教育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合理化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最近,“某人民医院一名孕妇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福州公交装‘电子警察’抓违停”“一女童在万达广场附近丢失”等谣言,时隔一年再次被“回炉”炒,在微博、微信疯传.虽然有关部门、媒体在反复辟谣,但是这类网络谣言换了个地名又继续扩散.(东南网,3月7日) 谣诼众口铄金,其猛不啻于虎也.若任其“回炉再造”,岂不更增祸患?其实不然.谣言重复出现虽难以避免,却并没有那么可怕.盖因“全民辟谣”大大降低了“回炉谣言”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微信获得了广泛的使用,而正是由于微信里的消息五花八门,它也成为了谣言的新温床。广泛传播的微信谣言往往会误导公众的生活方式、破坏政府名誉、制造社会恐慌,具有相当大的危害。而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同时又是信息控制和传播的治理主体,其在治理谣言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担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政府通过发起专项整治行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开通政务微信等措施治理微信谣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政府加强微信谣言治理方面,应当强化其主导地位,同时完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全面提高微信用户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谣言治理。  相似文献   

20.
微博平台下,谣言借助微博独有的优势大肆传播,增加了谣言治理难度。本文对马航MH370失联事件进行个案分析,解析谣言在微博上大肆传播的周期、模式、传播成因,为治理谣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