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少数民族普通话”的特殊言语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普通话"(即母语向汉语普通话过渡的中介语)是青海民族地区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汉语普通话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言语现象,也是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普通话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但目前对"少数民族普通话"的语音偏误、"石化"现象、交际策略以及话语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要想使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广州市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生开展的语言态度研究表明,被试对普通话与粤语的情感评价及地位评价是:总体上粤语在情感层面中的"友好、亲切、热情"项目上高于普通话,项目"有礼貌"基本持平;在地位层面中的"值得信赖、教育程度高、薪水高"项目上差异不显著,项目"受尊敬"则高于普通话。年龄、文化层次是影响被试对普通话评价的有效因素;年龄、文化层次、家庭语言背景、在粤时间长度是影响被试评价粤语的有效因素。  相似文献   

3.
原冰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4):109-112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山西省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的四部分内容是:读单音节字、读双音节词、朗读、说话。为更好地提高人们讲普通话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的各部分有必要在要求、形式、内容上进行适当改革。高职院校应加强普通话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普通话辅导,创建语音教室,积极创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做好普通话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永斌 《天中学刊》2010,25(5):118-120
香港回归后,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普通话得到逐步推广.文章通过对香港普通话教学的历史、政策演变和语言现状分析,探讨香港普通话教学的规范性问题,提出提高香港普通话教学规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红 《文教资料》2011,(13):28-29
阳泉方言中没有"词根+后缀‘子’"构成的复合词,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阳泉话中分化为没有词尾、儿化、重叠、儿化后重叠这四种情况,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这四种情况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普通话对方言影响的增加,阳泉城区已出现了一些"子"尾词。  相似文献   

6.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近年来,师范教育类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有所下降,通过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找出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提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师一年级学生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往往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一些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学生,时常困惑不已:究竟怎样才能学好普通话,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呢?笔者从拥有一份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大胆、大方、大声"地说话、极力创造一个浓厚的说普通话的氛围、打好扎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学习普通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高师一年级学生学习普通话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红 《学语文》2012,(3):71-72
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丑"的意义及用法"不丑"如果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性及组合关系来分析:"不"为否定副词,表示对事实、性质或状态的否定;"丑"在新华字典中的义项为:①地支的第二位,属牛;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水平"说话"项测试中的说明类话题,往往令应试者不知所措。其实说明类话题只要掌握好"明"、"全"、"顺"三点,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此外,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的评分应更注重说话的水平。本文拟以此为基础,对相关问题作一番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地方普通话"是标准汉语普通话的一种地域变体,它是各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与使用标准普通话的过程中,受方言母语的影响而讲的一种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口音的、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在探讨地方普通话的特点基础之上,分析产生地方普通话的原因,指出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襄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阳方言声母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一样,也是21个辅音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襄阳方言与普通话对应存在"八大特点"。本文主要阐述襄阳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一个完整的普通话教育体系应包括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而传统普通话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被人为割裂,使语言直感可望而不可及。隐性教育在打破"语言自我"和方言定势、培养普通话语感等方面,体现出更大的优势效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普通话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普通话教育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测试。"上声"是应试人在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产生问题较多的一种语音现象。本文重点论述准确应用上声的具体情况,上声变调的具体规范以及在朗读和命题说话中的规范,以加强应试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声调的规范程度,提高测试成绩。  相似文献   

15.
首先提出"方言改造"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学习普通话应立足于改造,把自己方言中跟普通话不同的音值和字音分类改造成普通话就行了。主张先学像,再达到"是"的程度。然后按声母、韵母、声调的数目、音值和字音类别作出比较,巩固相同的部分,改造不同的部分。最后处理翘舌音和特别韵母、入声字和北海白话不用的读不出的字。  相似文献   

16.
谭娟 《文教资料》2010,(17):45-46
普通话口语课属于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得失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7.
李静 《现代语文》2013,(10):10-12
普通话是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1991年国家教委[1991]522号文件指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必须要开设普通话课程。"此后,国家教委联合国家语委、广电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为了积极有效地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促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顺利达标,  相似文献   

18.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使用的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陆称之为"普通话",台湾则称之为"国语"。"台湾国语",其词汇上带有更多本地化、现代化的色彩,有其语音、语法、语用上的一系列特点,但跟大陆普通话还能有效地沟通。  相似文献   

19.
传统普通话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巧的训练,高耗低效。母语习得与"语感中心论"给普通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与启示,普通话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3):53-54
新时期"推普"和普通话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进一步实现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全国通用语言,在不同方言区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对外汉语教学及国际交流中的社会交际功能,而且在推动文化教育、社会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乃是"国脉所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和民族振兴层面认识"推普"的意义;普通话教育应肩负起保持、传播、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国家文化建设、母语文化传播、民族素质教育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