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丽尔 《今传媒》2004,(Z1):78-79
盛夏的一天下午,我专程赴厦门大学,访问勇于填补空白的学者——陈扬明教授。   陈教授是中国第一个新闻传播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具体创办人,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新闻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倡议与创建者。新华社发稿称此举“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报道:被誉为“军事记者摇篮”的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教员学员认真学习胡锦涛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重要讲话。一周来,该系已进行了两次专题座谈讨论。他们紧密联系当前军队新闻工作实际,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学习领会的重点,通过深化对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认识,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该系一直将政治合格当成军事新闻人才的第一位要求,在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学习胡锦涛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的重要讲话中,军事新闻传播系新老教员和正在攻…  相似文献   

3.
陈雪 《新闻前哨》2007,(12):70-71
2007年3月29日至5月15日,《三峡日报》推出“宜昌80位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的专题报道,这是该报继2005年推出《农民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后,再次关注农民工群体的一次新闻策划,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先后被全国10余省市40多家报纸和网站进行了转载和推介。与以往的策划报道不同,此次新闻策划由《三峡日报》和三峡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首次共同实施,是媒体与高校“学”、“术”互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刘轶  王昊  刘洪杰 《军事记者》2004,(11):68-68
素有“军事记摇篮”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是我军院校中唯一的一个新闻系。该系十二队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军事报道工作,是我军新闻方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毕业学员有的连获“军区军兵种好新闻奖”,有的成为解放军报或军区军兵种报纸的主力编辑、记,有的成为了新闻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员。在校学员,有的获得了《解放军报》奖学金,有的被军区军兵种报纸评为优秀通讯员,有的撰写的论多次获奖,并有多名学员在校期间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发表1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5.
学术论坛应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多闻论坛”提供了一个范例.很早就听说了“多友”.这是新闻传播学界的无形学院,由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李金铨发起.去年冬季,我有幸入选2016年度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项目.今年4月初,更得以在正式成为“多友”前,应邀到南京大学参加第二届“多闻论坛”雅集活动,那种兴奋自不待言. 本届“多闻论坛”形式简洁,风格活泼,既没有开幕式,也没有嘉宾致辞,废除繁文缛节、虚张客套,直奔论坛主题.上午的半场为“新闻史研究新视野”,先由张生教授及笔者等四人进行报告.即以各自的一篇文章为例来抛砖,分析为什么做这个选题,如何从模糊的兴趣逐渐具体化,如何构思,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调整、修正或克服.通过对各自文章的写作经验回顾,来讨论相关研究心得与方法.随后由七位同行围绕报告进行讨论评议.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21日至22日,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学院科研处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办。经过新闻与传播系在短短一个月的精心筹办,来自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海外,港澳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新闻舆论监督实践第一线的有关媒体代表76人住年终岁末之际冒着大雪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办方紧扣时代脉搏,围绕  相似文献   

7.
“数字媒体与当代传播”高峰论坛2005年3月25日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本次论坛是继去年“现代传播与中国当代文化”高峰论坛之后,泉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与泉州广播电视中心携手承办国内传媒学界学术研讨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8.
长期阅读“人民日报”,引发了我对新闻职业标准的直觉。我的反应往往是在新闻的形式方面,例如,我曾指出,外国首长在北京访问时,都毫不例外的受“热烈”欢迎,作“亲切”握手,举行“友好”会谈。既是毫不例外,那末这些“热烈”、“亲切”、“友好”一类的形容词是不是多余?尤其是在标题上加了这些形容词,是不是成为主观的渲染?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我倘佯在那座塞外军营,总想圆一个“爬格子”梦,于是报名参加了军报七届二期新闻函授。在收到教材的当天,一本装潢精美、内容丰富、文字活泼、图文并茂的《新闻与成才》杂志也摆在我面前。默默注视它的一瞬,“新闻与成才”五个大字也深深刻在我的心底正当我豪情万丈,欲在新闻写作上大干一场时,一纸“参加考军校苗子集训”的通知,使我不得不改弦易辙。既然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还是先圆“军校梦”吧。打点行李时,望着几本不忍舍弃的《新闻与成才》杂志。几经犹豫,还是把它一并打进了背包。紧张的文化补习开始了,每天有数不…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杜俊飞在其著作《弥漫的传播》中,引入了有关信息本身的先验演绎:在传播中起作用的不是经典信息论的所谓“信息量”,而是强调信息效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屈指算来,我爱上《新闻与成才》已经整整12年了。在这十几年的军旅岁月中,它以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的精神空间,帮我走上了成才之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有它伴我左右。我参军后,就喜欢读书和写作,可一直找不到一本能看得懂、用得上的书当我的向导。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凭着对文学与新闻的业余爱好和强烈兴趣,来到连队图书室,翻阅有关报刊。顿时,我的眼睛一亮:《新闻与成才》。于是便细细地欣赏起来:“采写体会”,“作品评析”,“编辑手记”……看着,看着,我不禁被它的高度政治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所吸引。后来,我每年都从微薄…  相似文献   

12.
陈培爱 《今传媒》2006,(6X):12-13
2006年3月11日,由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联合召开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建设研讨会”,在美丽的厦门鼓浪屿海滨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现任学科评议组成员,有上一届离任评议组成员,以及设有博士点单位的各兄弟院校的代表共20余人。  相似文献   

13.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聆听加入 WTO急迫的脚步声,党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主体与核心,怎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机遇 ?10月 29日,由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和宿迁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党报:迎接 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宿迁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四川、山西、安徽、河南等 9个省、市从事新闻教学、研究和编采工作的 60多名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紧紧围绕这一社会与新闻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  相似文献   

14.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的,绝不写成两句──这大抵是新闻写作中的名言。游离于主要事实,与主题无关的枝蔓,都须剪除。这使我想起了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要的是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事实!”对大多数新闻的写作来说,这没有错,是应当把握的要领。 新闻有“深度报道”,但没有相对于深度报道的“浅度报道”,而只有相对于详细与复杂的“简讯”、标题新闻等等。 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没有在简单新闻事件中写出“复杂”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世界许多事情的组成,原本就不是简明的、单纯的…  相似文献   

15.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本学期开设了“新闻学专题讲座”课程,作为反右派斗争、整风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徹底肃清右派分子王中的反动新闻理论对该系师生的影响,破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立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专题”第一讲“新闻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已于10月19日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同志就这一题目作了报告。石西民同志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和新闻界右派分子的主要分歧表现在三方面:(一)对报纸本身的看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所谓“社会需要的产物”?(二)报纸要不要党的领导?(三)我国有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17到18日,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新闻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师生和从事舆论监督实务的新闻工作者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和谐社会目标与舆论监督使命”。本次研讨会延续了第三、第四届的方式,即把两天的议程分为主题演讲和学术研讨两部分,分别占用一天时间。首日的主题演讲,会议邀请到13位(组)从事重要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主编,以及新闻诉讼案件代理律师和关怀社会民生…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谢湘1996年10月,我随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考察和访问。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等著名的新闻机构,并在白宫会见了当代著名女记者———合众国际社驻白宫女记者海伦...  相似文献   

19.
古城金陵,秋菊飘香,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这里召开。我们抽空访问了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指导教师沈如钢同志,请他谈一谈记者成功和成名之路。沈如钢同志年过花甲,是一位老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建国后曾在南京担任采编工作,1959年初调到新华社,担任过新华社巴格达、科威特等分社首席记者。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他还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系研究西方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体系,有比较丰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