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作为反映生活,传递信息,崇尚文明的晚报,肩负的任务更大。如何使晚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晚报特色?笔者认为,研究、注重“市民文化”是办好晚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度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荆门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进行新闻策划,让“三贴近”报道在晚报新闻中唱了主角。  相似文献   

3.
陈成智 《新闻传播》2006,(12):28-29
努力让党报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让党报焕发无穷活力的关键。党报新闻宣传能否做到“三贴近”。事实上不仅关系到看报人的多少,起到应有的宣传报道效果没有,而且关系到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党报如何在与广电媒体、晚报(都市报)类报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环宇 《新闻传播》2009,(7):112-112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要求,新闻报道能否做到“三贴近”,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能否落实好党的新闻宣传方针,能否完成好光荣使命,而且也事关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林城晚报》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立足于人文关怀,以人性化报道实践“三贴近”原则,寓“三贴近”原则于人性化报道之中,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吴刚 《传媒》2004,(6):40-42
地市晚报的成功因素 地市晚报发展的三个阶段 地市晚报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创办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晚报以其区别于党委机关报的鲜明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90年代中期,地级城市逐渐打破一城一报的格局,创办了地市晚报.这个时期,地市晚报定位于日报的补充,供市民茶余饭后休闲之需.由于在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很多地市晚报躺在日报的怀抱里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6.
现在办晚报与十年八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个时候,晚报在全国的报业中可谓一枝独秀,在中国报业市场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具有100多家报纸的晚报大家庭。晚报之所以能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她有比机关报更贴近市场、更贴近读的办报套路。机关报办报宗旨主要负责指导工作,面向各级领导干部,读面较窄;而晚报主要是指导生活,面对社会的各阶层群众,读面宽广。但随着都市报的兴起,晚报就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市报的办报套路与晚报的相近,而且有的“更晚报”,加上他们在时效上占优,所以晚报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7.
振军  白冰 《记者摇篮》2004,(11):28-28
沈阳晚报于2004年年初改版之时.独树一帜地创办了《民声》版。此版以关注民情,聚焦民意,褒贬民风为己任.通过直播“民声”的方式,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即时互动,从而凸显了报纸的亲和力,更好地实现了新闻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最近结合学习中央关于新闻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神,集中阅读了6月份的《汴梁晚报》,并两次到开封对该报做了专题调查研究。我们觉得《汴梁晚报》在“三贴近”方面,特别是把笔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推动实际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成效是很明显的。一、从版面看“三贴近”《汴梁晚报》是开封日报社出版的,周六刊,星期日无报。4开,16版。6月共出报纸25期,400版。以本地新闻为主的《要闻》和《综合新闻》版101个,共刊发本市新闻574条,内有头题95个。其中报道基层、群众的431条,占75%;…  相似文献   

9.
割不断的百姓情缘--《深圳晚报》"三贴近"的成功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3,(12):12-14
在深圳经济特区,如果搞一次问卷调查,看哪一家媒体离读者最近,最贴近群众?估计相当多的人都会投《深圳晚报》一票。深圳人热爱《深圳晚报》,深圳人离不开《深圳晚报》,因为他们的心与晚报相连,有着解不开的晚报情结。 深情厚意,非一日积淀。这种感情来自哪里? 言 蔽之,源于报纸的爱民之心,源于“三贴近”的长期实践。  相似文献   

10.
《赣西晚报》自2003年创刊以来,民生新闻就是新闻栏目的拳头产品,她以其亲切、活泼的新面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该报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时态。由于民生新闻的品牌影响力,带动该报发行量年年递增,广告也随之翻番,跨入赣西地区纸质媒体榜首。  相似文献   

11.
周飞 《新闻实践》2009,(8):55-56
绍兴晚报编辑部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一些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对此,绍兴晚报十分重视,真诚处理群众信访事件,确保信访渠道畅通无阻,让老百姓有倾诉心声之地和机会,使报纸更加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2.
孙吉春 《新闻传播》2010,(5):101-101
从今年1月1日起原《三江晚报》正式更名为《生活报·三江版》,新推出的社区版确定了做差异化新闻的原则.将东北方言融入社会新闻中,主打《东北话新闻》专栏。新栏目一推出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受到各方好评。我认为它的成功无非两个字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  相似文献   

13.
《珠江晚报》坚持正面宣传,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改进新闻报道,一年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升了晚报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2003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沧州晚报》共刊发了以抗击“非典”为主题的公益广告26个,占版面20个。这些公益广告有的是晚报独家推出,有的是晚报和企业联合刊登.因为它刊发密度大,篇幅大,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成为沧州市抗击“非典”斗争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广告领域实践“三贴近”的一次有益  相似文献   

15.
庞遵星 《新闻窗》2007,(5):47-47
当今,主流媒体在市场上面临各种都市报和晚报的严峻挑战,都市报和晚报面向市民阶层,增加实用性、服务性报道,因而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作为主流媒体的城市党报,迎接挑战的最好策略,就是坚持“三贴近”。关注广大受众,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三峡晚报在落实“三贴近”的过程中,重点从关注民生、贴近人的角度,把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作为关注点和报道重点,以“民生直通车”大型采访活动,作为平台,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还使媒体拥有服务大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文林 《新闻前哨》2004,(4):59-59
目前,恩施晚报已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州级晚报,发行量从开办时的2789份上升为近3万份。一支能吃苦、能吃亏、能战斗的编采队伍亦随之成长起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恩施晚报能有所发展和进步,主要得益于坚持了“三贴近”。  相似文献   

18.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动活泼;对读者而言,有较强的接近性和可读性。因此,晚报新闻的写作要注意选好角度,写出特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珠江晚报》坚持正面宣传,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改进新闻报道,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提高了报纸声誉,一年多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升了晚报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沈阳晚报老照片版自问世以来,已经有8个年头了。这期间,沈阳晚报与时俱进,历经数次改版,但老照片版凭借读者的厚爱,一直保持至今。它以立足沈阳、贴近读者、文图并重的办报思路及亲切、平实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任老照片版编辑4年多,有必要将我编辑老照片版的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