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重能力考查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对历史原因分析能力的考查更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选择题题干中经常出现“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等认识历史原因的分析题。这些原因分析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把握。本归纳以下题例并略作分析,以便帮助考生更准确地把握这类试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中出现了一些考查历史基本理论和观点的试题。诸如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理论题。学生对其难以把握而失分较多。如何解答好此类理论题是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结合题例。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考历史题中经常出现政治学科的术语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下面笔者结合例题来谈一下政治学科常识在解历史题中的运用。一、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运用1.原因与结果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变化很多都有因果关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和直接原因等。(1)根本原因:指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一般应从政治、经济、经济基础等引发历史事件的社会存在方面去分析。例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B.新兴地主的…  相似文献   

4.
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认识历史的特定概念,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性质、实质、根本目的、根本特点等。下面结合有关题例对此作简单说明,以帮助考生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这类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本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且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性等方面的原因。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A.工业革命发展的促使B,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C.争夺原料产地的推动力D.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此题注意特定时限,把握住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再由此分析其根本原因。四个备选项中B、C、D均由A产生,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主要原因:一般指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常与主观因素密切关系。例: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华势力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5.
笔者参加了今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的阅卷工作,评阅第27题材料分析题,感触颇深。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时间范围从古代到近代,跨度很大,考查的内容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看法的变化过程。是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基本国情的整体把握,是一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赢得了评卷老师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在1998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中,频繁出现诸如根本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类的命题用语.学生或由于对其不能准确理解,或由于死记硬背而不能快速、敏捷地进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造成审题和答题失误.下面结合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谈谈中学政治常识在历史高考中的应用.一、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应用1.原因和结果: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活动大都有因果关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1)根本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一般应从政治、经济、生产力、经济基础等引发历史事件的重大方面去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95高考历史试题看历史理论教学陈明本在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中,频繁出现诸如根本原因、主要目的、实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类的命题用语。这表明“历史试卷的大题目,也包括一些选择题正日益显现出强调进行理论思考的趋势。”面对...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试卷中,特别是在选择题中,经常会遇到对历史根本原因的理解与判断,很多考生常对此感到束手无策。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本原因是指导致某一历史事物发展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下面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判断在历史事物发展中,什么是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要找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例1: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9.
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最主要的题型之一,它跳出教材,通过提供材料,营造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境里思考问题。读懂材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题的前提,把握题意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核心,最后规范合理作答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目标。可以看出这类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了学生史料结合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进而回答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这样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是考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究了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有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材料解析题-1989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史料分析题”。这种题型,在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着眼于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分析原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的能力。这种题型源于历史教材,又高于历史教材。如果单纯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看,可以说它超“纲”超“本”。  相似文献   

11.
根本原因是在产生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分析根本原因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分析;从阶级本质分析;从影响事物的主要矛盾分析;从顺应或违背历史潮流分析;从内外因关系上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考历史题中经常出现政治学科的术语.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并进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就容易造成失误。下面结合例题,谈政治学科常识在历史解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高考试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尽管考查的重点还是放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但试题却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题干,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不再考查单纯的知识点,而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那学生如何从题干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解题呢?下面笔者仅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  相似文献   

14.
材料解析题,曾称“史料分析题”,是1989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题型。这种题型,在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着眼于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分析原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的能力。这种题型源于历史教材,又高于历史教材。如果单纯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看,可以说它超“纲”超“本”。但是从解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看,完全符合高考命题的标准。正是由于这种题型所提供的材料不受“纲”“本”的限制,命题人可以在古今中外浩如烟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有关原因的阐释和考查,诸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最主要原因等。对于这些“原因”的正确理解会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一、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一对“原因”出现的机率最高。根本原因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某一历史事物有关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性的、必然的、非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作用的因素(如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属性、历史趋向等);二是对个人或具体历史事件而言,内因往往就是根本原因。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集团战败的根…  相似文献   

16.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以及迁移能力,故材料分析题成为高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题型。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屡屡失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考点分析 种群增长曲线在历年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对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理解,以及在虫害防治、远洋捕捞、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应用。常以坐标曲线题、实验数据分析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高考材料题进一步明确和发挥了材料题的功能。其命题的基本思路是:1.答案只能从材料本身寻找。材料的背景内容教材有可能涉及到,但教材只能够帮助考生理解材料,而不能帮助考生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材料题的功能并不是引导考生回忆教材,而是提供新的历史信息。2.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而不是考查考生对教材的记忆。3.着重考查考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4.着重考查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006年广东历史高考会继续加强材料题的考查,同学们在高考备考中要给予重点关注。对于材料分析题,解题时可按下述步骤进行:首先,对照问题要求理…  相似文献   

19.
历史问答题是历年高考历史试卷的主体,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恢复高考以来,历史问答题的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三年,历史问答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应试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强。因此,认真研究历史问答题命题特点,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对执教高中,特别是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教师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综观近三年历史问答题的变化,我以为当今高考历史问答题命题主要具有以下4大特点: 一、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要求不断强化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1992年推出历史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以2006年高考为例,广东省历史卷第8题、北京市文科综合卷第37题、上海市历史卷第38题等都从正面或侧面考查了这一知识点。那么,怎样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呢?第一,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思想。洋务派强调中学是“本”“体”,而西学只是“末”“用”,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但毕竟也承认了“中学”还有不足,还有待于“西学”来补充,“西学”确有超越“中学”的地方。这就动摇了“礼义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