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何谓书眉? 书眉的定义: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书页的上端”。按《辞海》的解释是:“横排本书籍排印在版心上方的书名、篇章序次和标题等文字。”书之“眉”,犹如人之“眉”,书眉处理得好,看起来就眉清目秀,起到了书页的美观作用。书眉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和目录一样,帮助阅读人便利寻找需要阅读的内容,特别是大部头的著作。篇幅少的图书,就不必要书眉了。  相似文献   

2.
《陕西日报》一月十日三版《注意!制作花炮莫忘安全操作》一文开头称:“春节即将来临,农村一些乡、村企业和联办小厂正在加紧制作烟花火炮。”读后颇感费解:该文标题中的“花炮”与文中说的“烟花火炮”是何关系?难道“花炮”的内涵是指“烟花火炮”? 何谓“花炮”?《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指“烟火和炮仗”。烟火是“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而供人观赏的东西,主要是在火药中搀入锶、锂、铝、钡、镁、钠、铜等金属盐类,并用纸裹成,种类不一。”炮仗即“爆竹”。人们常说的“鞭炮”,是指“大小爆竹的统称”或“专指成串的小爆竹”。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电影《庐山恋》在香港首映时,香港《大公报》的电影广告,用“坐游庐山,此其时矣!”作题,吸引力很大。这使我们联想到广告标题的作用。俗话说:“读书先看皮,读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你把广告设计得再好,若没有动人的标题,怎么能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4.
射箭必须对准“靶”,扎针注重找“穴位”,写文章讲究针对性。只有“对症下药”,才容易收到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6.12)第6版头条的《安全管理中的种种表面文章》,就是巧用《安全生产法》之“矢”,射中现实生活中安全管理弊端之“的”的佳篇。一是标题比较“惹眼”。关于题目的重要性,早有所谓“题好一半文”的经验之谈。因为读者翻开报纸,首先映入其眼帘的是文章的标题。假如标题平平沓沓,不能吸引读者,内容再好也徒然。再说,精心拟个好标题,也是提高稿件见报率的  相似文献   

5.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6.
我一读到刊于7月3日上海某大报第二版上《明天:第五号台风来了》一文的这个标题,就觉得别扭、不对劲。暇时琢磨,其问题之关键即在于题头和尾的“明天”和“了”3个字上,它们是不能搭配的。众所周知,“了”是助词,最常见、最主要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现代汉语词典》)。在英语语法中,则有“将来时”和“完成时”之分。那么,“了”应为“完成时”的字;而“明天”无疑是“将来时”词语。因此,若按上题去推  相似文献   

7.
西安出版社的《今传媒》杂志,2006年1月号(下半月刊),第一页以“本刊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共铸民族创新之魂》,主题选得好,所论也不错。但是,遗憾的是结尾3个排比句出了差错:“妆点2006(此处的“年”字不宜省略),妆点21世纪,妆点祖国世世代代的春天!”这里的3个“妆点”全都错了。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妆点”一词,只有“装点”,意思是“装扮、点缀”。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句,用的就是这个“装点”。□不是“妆点”,是“装点”@秦殿杰  相似文献   

8.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趋之若鹜”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结队地跑过去:多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但现在许多新闻报道将正当的追求也喻为“趋之若鹜”。如《博士吴新伟不恋城市去乡村》一文,在颂扬吴新伟的同时,用“趋之若鹜”否定了高校毕业生衷情于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择业行为,这是一种极端而偏狭,不客观的写法。该文写道“看到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纷纷以诱人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中陈述的事实或思想内容的生动而扼要的概括,是标明新闻要着重说明的问题.标题在报纸上的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报上有了内容好的新闻,读者不一定都看,如果加上一条出色的标题,就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古人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在我们的报纸上,有不少精彩引人的标题,但也有若干有疵点的标题.现对几条“病标题”作简单归类评析,以求共同提高.题文不符标题源于新闻,必须与新闻内容一致,准确无误.在新闻标题的基本要素中,准确是放在首位的.不管标题如何简炼生动,如果不准确,题文不符,还是不足取.如标题:春训精英赛结束半决赛国安挫迈特 三星克河南题目告诉读者这次比赛的名称是:“春训精英赛”,而新闻内容则是“‘银海’杯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精英赛”,题文内容不统一,制题时归纳错误.又如标题:新鲜事“工人要给机关干部长工资”题目告诉读者“工人要给机关干部  相似文献   

10.
现代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说:“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制作标题是他的基本功;但是作出好标题,却是他孜孜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另一位《人民日报》老总编邓拓则更形象、更生动地说过:“准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于此,可见新闻标题实在重要。为了认真拟出好标题,练出扎实制作标题的基本功,除了别的因素外,到古诗(词)中巧取珠玉,贴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具有特色,更能吸引读者?一、增日含蓄感含蓄能够调动读者的好美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含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含蓄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我曾制作过一条标题叫《有“泉”能使苍蝇乖》。泉,是泉眼、泉水之意,哪里的泉能让苍蝇乖呢…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12)
“安全的较量”析文/云水《人民日报》1997年4月14日第11版有一篇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大力查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的述评文章,题目是《安全的较量》。乍一看,似无不妥,细分析,则不然矣!“较量”一词,《四角号码词典》的解释是“比较高低强弱”;《现代汉...  相似文献   

13.
“图文并茂”不等于“图文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文并茂”与“图文并重”虽只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图文并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的意思;按照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图与文都“美盛”的意思。这两种解释可以用美丽、丰盛来概括,即有图片,有文字,形式美观,丰富多彩。“图文并重”一词目前尚未见到收入词典,但“并重”两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分等次,同等看待(2000年版改为“同等重视”)的意思。据此,“图文并重”可以解释为图片、文字不分等次,同等看待、同等重视。“美丽、丰盛”与“不分等次,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14.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15.
一家报纸用《军令如山倒》的标题,我认为把“军令”和“山倒”放在一起,不妥,写了一个意见,不料编辑先生马上用周立波、杜鹏程的小说中所用此语,说没有什么不对。还有一位先生,各打屁股五十,说这也对,那也可以,而且引《俗语词典》为证。一个标题用错了字,按照现在的规格,可说司空见惯,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山”和“山倒”,确是两个概念,把它们混淆起来是不妥的。 “铜山西倒,洛钟东应”,所谓山倒,其实当时是陇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难。还有一篇题为《送子伏法受称赞》的报道,一看标题,耸人听闻。“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也。而报道的事实是:大队党支书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出走的儿子找回,送到政法部门,而政法部门只是将其“收审”而已,哪里谈得上“伏法“? 看来,望文生义极易以词害意。这一点,为文时不能不予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一) 词典是供读者查检、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编撰的,实用应该是它的主要方面。改编后的《辞源》,作为一部实用性的古汉语词典,收词、解释和条目的增删等等,即多从查检的实际需要来考虑,以便为广大读者服务。这里即从《辞源》中举例,谈一些有关词典编撰的问题。词典的解释难作,大家有同感。这里首先要求是说得不错。如旧《辞源》的“苒苒”一条引王粲赋“挺苒苒之柔茎”,解释为“盛貌”。按《说文》无“苒”字,苒苒即冉冉,有柔弱与渐进两义,不包  相似文献   

18.
贵刊《新闻知识》第七期刊登了凌大同志的短文:《“参与”勿误用》。文中作者对“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出现的误用情况,列举了几例,并予以纠正,虽说纠而正之,但我以为尚有纠正不妥之处。文中,凌大同志把“预”的含义解释为“预防”,我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组词,而不是“预”这个字的本意。据商务印书馆1950年出版的《新华词典》第1030页,“预”  相似文献   

19.
《新华日报》三月十三日第四版有一篇题为《许文强何许人也?——小议“上海滩”(作者黄幼帆)》的文章。该文是围绕“许文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来展开议论的。看了文章内容,才知道文不对题,误用了文言词句“何许人也”。因为作为文言实词的“许”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1、答应、允许。△“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西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天,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章”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能吸引读者?我个人认为,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增强朦胧感 请看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朦胧感,读者只有往下看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