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瑞生 《情报杂志》2001,20(6):F003-F003
图书馆与经济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不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图书馆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部门,它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摆正图书馆与经济的关系,并应努力发展图书馆,充分地利用图书馆,使它真正发挥科技生产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孙琳 《科教文汇》2009,(1):254-254
自人类起源时,艺术与设计就已产生并同步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艺术与设计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虽然二者本质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3.
李文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6):834-839
比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学基础与“认识旨趣”、理论特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5个方面的差异。认为研究对象上的差异处于核心地位。现代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理论很少有“范式”和创造性,但它仍然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识、资源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念平 《资源科学》2001,23(4):21-25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开发出来的附着于自然物质和能量之上的使用功能,不仅与自然,而且与人类的知识进步、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更多的人从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中分离出去,因而在认识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已不如从前,知识经济大发展已经超越了自然资源的局限。可以说,这种认识没能正确的理解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知识与自然资源关系是共生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时代,正确理解与把握知识、资源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述了现代科技企业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是科技劳动,同时发现这是企业社会化和社会企业化以及社会分工的原因,并用此解释当今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劳动资本化和政治现象阶级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论服务业发展与分工的演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服务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进作了考察,认为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服务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是一国分工发展的水平表现,分工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又是分工深化和扩展的前提与条件。文章给出了经济部门相互作用的模型,剖析了服务业在分工经济中的整合作用的机理,分析了网络性服务业的市场扩张功能,流通金融服务业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公共服务业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第三产业就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它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讲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劳动部门,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近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第三产业的腾飞与经济现代化关系密切。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当专利成为商品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考察商品产生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商品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的出现。当今,知识经济的概念非常流行,其根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的  相似文献   

9.
桂正耀 《科研管理》1996,17(1):10-1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各种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认为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市场基础,只有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不断增长.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绥平  道常  张文昌  詹万利 《学会》2007,(10):46-48
<正>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充满异质差异的社会,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生社会。社会分化与社会共生,需要社会的分工与社会的团结合作。社会分化与社会团结、社会分工与社会合作都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动力机制,它们相互兼容并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分化时期,社会现象复杂纷呈,特别需要加强团结合作,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社会福利思想表现为:在经济上主张公有制与和谐的劳动分工及就业保障;强调受教育和全面发展是公民应该享受的福利;重视形成互助共济的和谐人际关系与共享较高的医疗、母婴与老年福利待遇。其体现了以人为本、造福为民的和谐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本文亦指出了《太阳城》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其对我国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我国社会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我国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构建我国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图,最终提出促进我国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打破制度障碍,促进自由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调节收入分配,增强社会流动;改善资源配置,落实教育公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四县(区)为考察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经济与社会信任的关系。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社会信任之间没有显著性,个人经济收入对县域社会信任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提升个人收入水平的若干建议,以期引发学术讨论、并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而农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农地流转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京冀平原区中自然条件相似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作为研究区域,从农地生产功能、价值功能和劳动力承载功能3个方面测算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采取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正向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反向分析实际流转行为对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是否有反馈作用,量化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农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越愿意将土地转出,而不愿意转入土地;反之农户实际的转出土地行为促进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的提高,转入土地的行为促进替代程度的降低。研究结论: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澜  贾柏慧 《科教文汇》2012,(26):199-199,204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前导和精神动力,两者之间往往有着较强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但也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本文通过对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文化的区域性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开放性与全球化趋势,文化的冲突与社会矛盾几个方面的叙述,揭示了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组织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明远 《学会》2009,(6):3-8,31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准备了必要的制度支持。中国城市功能的特殊性、政府在进行城市社会保障和提供社会服务上的缺陷等对社会组织在城市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中国社会组织基于自身的特点,有能力参与城市社会保障,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在提供社会服务,进行城市社会保障中的不足。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理顺政府、社区等相关城市社会保障主体与社会组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保持。  相似文献   

17.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持续出现且继续深化的各种新社会生活形式,如虚拟空间与信息交流的广泛渗透和升级,社会流动与文化观念的不断加速和变迁,劳动分工与工作方式的日益精细和专业化,人际交往与心理体验的普遍拓展和功利化等,倒逼着人们比其他任何历史生活年代都更为迫切地诉求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中营造普遍的信任环境,实现有效的合作。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诚信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将会面临信任的三大变迁,即:从内群信任转向外群信任的群际信任变迁,从人际信任转向制度信任的抽象信任变迁,从低信任社会转向高信任社会的社会信任变迁。  相似文献   

18.
肖冬平 《现代情报》2013,33(4):17-21
个人知识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习得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路径一般遵循: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知识的传播路径有两条:第一条路径:个体的知识→群体的知识→民族的知识→人类的知识;第二条路径:人类的知识→民族的知识→群体的知识→个体的知识。个人知识的获取是社会分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分工的本质就是知识分工。  相似文献   

19.
物流经济与社会分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流经济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比较分析,认为现代物流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整合,实现了新经济条件下的又一次社会分工,第三方物流(TPL)则是这次分工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借鉴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消解的思路,认为,作为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作为整体层面的企业社会资本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代表或互不等同关系,而是内在贯通关系,并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贯通模型,对二者内在"经络"的架通作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