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孟浩然的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论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盛唐文化背景、魏晋风流等对诗人的影响来分析儒、释、道三教在诗人思想中的融合统一.孟浩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对"穷"、"达"的态度孕育了他的仕隐思想,盛唐多元文化背景又使他吸收了佛、道精华,以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风度也影响着诗人的性格行为,从而造就了诗人思想中儒、释、道三教的圆融互通.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宣城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宣城四士"为核心的诗人群.该诗人群成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宣城本土诗人,一类是非宣城籍诗人.诗人群成员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在诗歌创作方面相互学习,彼此切磋.诗歌创作观念方面,受苏轼和江西诗派的影响,而又摒弃了江西诗派过分追求瘦硬奇拗的风气.他们的诗歌创作严守格律,讲究"镕化之功",追求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3.
从贞佑之后到金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在金代诗坛上迅速崛起了一支富有影响力的诗人队伍。他们身处三晋之乡,并同在文坛盟主元好问的熏染和号召下进行文学活动,形成了富有地域性风格的山西诗人群体。这对于这个动荡、短暂的时期来说,真可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山西诗人群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受当时巨擘元好问及河汾诸老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和师友讲学的影响,三是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散文诗诞生于"五四"时期,散文诗在中国发生的助推力之一是中国诗人、作家对外国散文诗的译介.译介带给中国诗人、作家对散文诗在多种层面上的认识与理解,为他们创作散文诗提供了丰富的范式."五四"时期,大多的散文诗译者同时也是散文诗的创作者,通过译介时对散文诗的阅读与感悟,中国诗人、作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哲理的散文诗.他们受...  相似文献   

5.
唐末科场弊端丛生,"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的情况,注定了那些朝中无奥援、家中无厚积的文士往往久困科场.他们为求一第,或结为群体以诗名相吹嘘,以期博得主司的赏识;或奔走于权门大宅干谒请托,以求提携,因此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与进士科密切相关的合称,如"咸通十哲"、"芳林十哲"、"九华四俊"、"三罗",成为一种颇具唐末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合称的来源、含义以及诗人之间的交往等问题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对这些诗人群体及个体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孙子兵法·军形篇》"守尚不足,攻而有余",岂不怪哉?千百年来,这句话困扰了无数先贤,其中有人干脆把这句话改成了"守则有余,攻则不足".事实上,这句话并无任何错误之处,在"守不足"的情况下,的确可以"攻有余".不信?来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新诗界出现了震灾诗热潮,很多新诗诗人放弃了个人化写作,把写震灾诗当成诗人特有的救灾方式.诗人博客、诗歌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和诗歌论坛与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震灾诗的创作与传播.新诗的抒情功能和宣传功能受到高度重视,新诗在抚慰心灵、凝聚人心及宣传救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诗人的写作方式发现了巨变,出现了诗人与记者、诗歌与新闻互动现象.受情感和时效的影响,出现了情感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写作策略,诗人通常采用了"歌唱"和"直写"的方式,缩小了新诗与读者的距离,使新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导致了一些震灾诗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不足.一些诗人在写作时间上的"滞后"和认真修改保证了震灾诗的质量.震灾诗运动提高了新诗和新诗诗人的声誉,也暴露了新诗存在的问题,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邹永进 《语文天地》2011,(18):42-43
国王、诗人两反目《王书》"序诗"成檄文菲尔多西(940-1020?),中古波斯诗人,著有叙事诗《王书》。这部诗是古代波斯民间文学的总汇,有近六万行。按照当时的惯例,受国王保护的著名文人的创作都要题献国王,一般来说卷首还应有颂诗一首。为了让诗人在这部  相似文献   

9.
特洛伊宝藏     
①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中,最为精彩的是“特洛伊木马”计。故事讲述的是4000年前希腊人在久攻特洛伊城不下时,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马撤退了。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在世界动浸人之中开始流传开了“攻受之说”,这种学说的出现自然归根于耽美漫画、小说的兴起与发抒。而在数多年之后的今天,无数的同人女与同人男已经将此学说运用至炉火纯青、无处不在的境界,除去动漫.电影之外,即使走在大街上的擦身而过的某位俊朗少侠也可以依靠本能在瞬间为其定性为“攻”或“受”,更有资深学者作出了诸如“麦当劳与肯德鸡”.“中国移动与联通”“综合治理与水土流失”之流的“攻受学说”。然而究竟“综合治理是万年总攻”亦或“肯德鸡是别扭受”这样的问题与我们却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所要说道一下的,只是现实中的男人为什么要分攻受,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1.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诗人分为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并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叶嘉莹先生也曾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试着将诗人分为理性之诗人和纯情之诗人,说理性诗人的感情"似一面平湖","虽然受风时亦复觳皱千叠,投石下亦复盘涡百转,然而却无论如何总也不能使之失去其含敛静止、盈盈脉脉的  相似文献   

12.
死亡在人类行为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美国自白派诗人所表露的死亡情结因其"开放"气质,受人关注.其所表露的死亡情结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有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彭洁 《广东教育》2007,(2):44-45
当前快餐文化铺天盖地,诗歌这一文学王国里最璀璨的珍珠已渐渐暗淡.有人发出了"饿死诗人"的悲叹,有人干脆宣布"诗人已死".受此影响,校园中,学生对诗歌的热情也明显不如从前,认为读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更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4.
李翔翥在《"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句新译》一文中将"窈窕"解释为"漫游""游荡"等义,"崎岖"解释为"跋涉""奔波"等义.此解虽有新意,但无诗意.推究诗人写作此句的心理,既受全文句式的约束,又突出了表意的重点,强化了诗人当时悠游的情态.从诗家语的角度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不合语法的诗句,体会其背后的诗情.  相似文献   

15.
李敏 《初中生》2006,(1):37-39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诗人塔索说过一句大胆的话:"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与诗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也许是虚妄,说诗人创造了诗,则无疑是一种现实.诗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诗人手中并无刀剑,也没有斧锄,只有想像.要是说诗人曾经创造了什么,那一定是想像这一利器使之达到了创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     
杜家和"文革"结束不久,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的诗歌,被称为"朦胧诗",代表性的诗人主要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梁小斌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多数朦胧诗的诗人在"文革"期间已经开始"地下"写作,"文革"结束后写作逐渐转入"地上"。  相似文献   

17.
《忘掉她》是中国新诗理论家闻一多的一首悼念亡女之作,也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诗中各种意象繁密而具体,诗人的哀伤之情、悲痛之意可以从中体现。尤其是花的意象,不仅是受美国诗人蒂斯黛儿诗的影响,也是诗人融合了中诗传统的再创造。以花喻人,凸显红颜不再,韶华易逝,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悲痛。诗歌格律整齐,一咏三叹,"花"之意象反复出现,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音律美的追求。"花"这一意象在中外诗人作品中的运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情、风俗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周光体"的魁首.陈衍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但他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并不是同样看重的,受清代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陈衍真正推崇的还是"学人之诗".  相似文献   

20.
李白,有"诗仙"之称,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同为盛唐诗人的他们,在七言绝句上都造诣颇深,但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诗风也是不尽相同的。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相同点的比较1.共同受当时豪爽任侠的影响。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尽显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