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周亚夫固争汉景帝废栗太子之事,引人注目,历代评论者甚多。从汉景帝废栗太子和周亚夫出任丞相的时间看,周亚夫不可能以丞相身份固争栗太子之废,实际上数争栗太子之废的是太子傅窦婴。周亚夫之死与固争废栗太子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他多次违背汉景帝的旨意,为皇帝所厌恶有关。同时汉景帝有意识地要为其太子扫清政治障碍,周亚夫才被借机逮捕入狱,被置于死地。  相似文献   

2.
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三国故事:曹睿年少时,其母甄氏被废,未能立为太子。一次与他的父亲魏文帝(曹丕)去打猎,见到子母鹿,文帝射杀了母鹿,又叫曹睿射杀子鹿,曹睿流着泪说:“陛下已经杀了它的母亲,臣怎能  相似文献   

3.
西汉前期,栗太子刘荣被废一事,对西汉的政局有很大影响,对西汉王朝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往往反映在皇室贵族亲属之间的矛盾之中,栗太子刘荣被废便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较为普遍,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有15例。文章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考察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的大致情形,可以概括出废太子事件的多种原因;废太子们的不同行为抉择;总结出废太子事件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及史公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较为普遍,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有15例。文章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考察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的大致情形,可以概括出废太子事件的多种原因;废太子们的不同行为抉择;总结出废太子事件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及史公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6.
北魏孝文帝太子元恂之死,涉及被劫持、被阴谋、被谗毁、被猜忌诸端;然而根本的原因,仍在于元恂“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即与平城气候与河洛气候的差异直接有关。进而言之,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分裂等史事,也都联系着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9.
关于阿保机死后其次子德光何以嗣立,史家一向有不同说法,其中,以为德光之立“乃因太祖遗命”,似成定论。其实,“太祖遗诏”当为太子倍继位诏。述律皇后为了后族的政治利益,久欲废长立次,故于阿保机驾崩前后,策划实施了一整套夺权计划:首先杀使灭诏;继而杀“难制者”;然后诱太子就范,大局已定之后,又导演一幕“帐前择帅”之闹剧而使德光堂皇登基。这才是历史之本貌。  相似文献   

10.
西周晚期,各类矛盾日益尖锐。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王位继承权问题点燃了动乱的导火线。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于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和犬戎发兵攻打幽王,以至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就此结束。 宜臼在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的支持下即位,是为平王。前770年,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样,中国古代历史又翻过一页,进入东周(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1.
耶律余睹事件是指发生在辽朝末期天祚皇帝保大元年(1121年),最高统治集团为争立储嗣而引发的文妃被害、晋王受牵、耶律余睹降金的事件。经考证,得里底(萧奉先)陷害,并非余睹要谋废辽主,事发地当在"军营"之中,驸马萧昱参与了余睹事件,余睹投降金后由于不得志最终又背叛了金,一度想要投靠夏,但又遭到拒绝,最终被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在梁代诗坛上,梁武帝萧衍贡献卓著,为后世文史论家称道。他以自己的创作为表率,推动了梁代诗歌创作的兴盛。他还以帝王之尊广交文人学士,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他大力提倡诗歌创作,诗文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极大提高,实际上他已将诗才作为"取士"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这些举措对当时诗歌创作的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当时的文士聚会和诗文世家的创作也有正面的影响。他要求文士们讲究诗歌创作的声韵、用典等技巧及艺术形式,对提高诗歌形制的正面意义不可忽视,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姑熟画派”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上,曾以“古淡奇高、清疏秀润”的格调而名震朝野,扬名四方。其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画师以沉厚的艺术功力和渊博的文史学养以及冷寂炽热的爱国情感,绘写出一幅幅卓尔不凡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批恪守“遗民情结”的隐逸画家,影响了他们清逸淡雅之画风的形成。滚滚长江日夜流,黄山姑熟风云依旧。再吟萧氏诗句;又忆故国春秋;展读尺木画作清疏逸致多多!传《九歌》之神韵,写《太平》之气势。  相似文献   

14.
后梁立国与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有重大联系。如果说在梁武帝废嫡立庶事件中,萧詧对梁中央产生离心倾向是后梁建立的远因,那么,萧绎、萧詧叔侄内阋中,萧詧败北投附西魏则是后梁建立的近因。在梁末萧梁皇族争权夺位的内乱中,萧梁国力日下则是后梁建立的根本原因。另外,萧詧政治上的不成熟也与后梁附庸性质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后梁实是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悲剧的恶果。  相似文献   

15.
张衡在学变迁的东汉时期,与抒情本质相适应,力图运用新鲜的语言、自然的意象来创造艺术形象。在大赋领域形象追求时有创新,小赋中有写意的形象创造,其诗歌更表现出借鉴乐府手法和融合人情怀的形象之美。这一切尽管尚不完善,但为当时及后来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根据该书的主题思想题名为《鸿烈》,因武帝禁锢未能流传开来。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时,校定为《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普遍认为除淮南王刘安外,有道家的苏飞等八公及儒家的大、小山。相关文献证明,作者尚有兵家赵贤、朱骄如和九位精通《易》学的无名人士。  相似文献   

17.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秦汉的亭除了逐捕盗贼和供客止宿外,还具有关卡和邮驿组织的职能;亭长是在战国、秦时亭尉、校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秦时校长实即乡亭之长;汉初以后,都亭、乡亭之长均称亭长,校长则成了陵园令长之属吏。亭父身份为吏,与亭卒求盗不同,或即亭长的别称。亭长的地位在汉代(特别是东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范文澜最重要的学术交往 ,有黄侃、萧一山、吴玉章等。其师黄侃在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两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他 ,但范文澜重师承又不拘泥。萧一山提倡学术经世致用 ,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萧、范二人在抗战时期密切交往 ,成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范文澜所持“西周封建说”的观点直接受到吴玉章的影响 ,建国后吴、范一同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共同领导史学界 ,二人在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树立严肃学风等问题上甚为契合。研究范文澜的学术交往 ,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评价他的学术思想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歌舞戏转踏与《调笑》在宋代关系密切。《调笑》是宋人写作转踏最为常用的词调,转踏从南宋开始式微,《调笑》词保留了作为转踏歌辞的痕迹,同时又有变化。关于《调笑》和转踏的离合这一具体问题,如果以歌舞戏为本位,得出的结论似乎是《调笑》离开转踏单独发展,离散了音乐先天赋予它的形制,割裂了与音乐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戏剧性;而如果以词为本位,得出的结论或许就是《调笑》接受了转踏赋予它的某些特征,为词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即使在后世已经不再与歌舞相融,也启发了词体的某些新因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正恰恰从反、正两方面显示着《调笑》与转踏离分之后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