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犯有腐败行为的国家公职人员政治心理进行分析,得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根据的结论;指出政治行为体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决定了腐败形态也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从政治心理层面,提出当前防腐倡廉、根治腐败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2.
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趋于减少,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后,梳理出这是由于台湾在解除戒严后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尝试提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再建构来化解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异化,建构两岸民众共同的国家认同,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3.
学术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划分主要采用"五因素论",即由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和心理五方面构成。在教育层面,虽然五者并没有高低或先后之分,但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明确政治性,从而在民众政治思维、政治意识层面奠定坚实基础。以社会政治性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深刻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民众因缺乏政治指导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及行为实践方式,强化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提升民众对善治的认同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在行政过程中的典型实践。善治作为解释国家治理体系与民心政治的合法性工具,充分彰显了民众的尊严和价值,有助于确保人民权利的落实。善治过程依赖于以民心建设为中心的绩效理念,国家治理能力的实现贯穿于从良政到善治的政策过程,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践行了善治进程的民心所向。因此,中央顶层设计的人民逻辑是回归善治的必然结果,要处理好“权为民所赋”与“权为民所用”的价值位序,用好以人民逻辑为中心的干部选拔制度,不断优化群众监督机制,完善干部考核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督考融合制度,建立目标任务责任清单,健全对基层政府的评价制度。要重铸“人民至上”的文化生态,恪守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的施政理念,落实“政绩”与“政德”相统一的善治政绩观,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的内涵伴随着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此种变化的历史考察,能够为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也可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廓清历史前提与现实方位。如果把政治体系看做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那么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则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系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国家认同。在基于民族主义、民主政治的国家与人以及制度与人的有机互动中,政治体系的输出子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塑造民众国家认同的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需要以民主为基本前提,形成新的政治输出子系统。  相似文献   

6.
当代我国社会中,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伦理关系而言,国家应该以社会为本位,国家是为社会而存在的,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社会应该以个人为本位,社会是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作为个体的人,对国家、对社会来说,都是最高贵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存在的根据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与政府行为、社会景象、国民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要求中国应当基于提高政治法治认同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基于缓和国际政治矛盾而加快塑造和谐社会形象,基于多元国际交流、促进国际政治合作而塑造良好国民形象,进而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参与新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自国家出现始,就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分类。进入19世纪,随着人类面临主题的不断叠加与更新,国家分类达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其间,身份认同与秩序维系就比较典型。其在丰富国家发展史的同时,也提升了国际政治内涵.进入21世纪,尽管国家分属于某种类别的现实并未根本改变,但是超越身份边界建构人类共享的社会秩序却转换为了时代亮点。国际政治越来越是实力政治和价值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学术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维度研究.而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政治文化能够通过理性启蒙、法治熏陶、民主包容等途径树立现代公民角色,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中国应立足当前的发展现实,构建以现代理性公民、软治理、法治精神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文明,重塑现代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胡燕红 《高教论坛》2023,(1):11-13+71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习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等内容,从情感上、认知上、意志上和行为上解决自己困惑而产生的客观收获及主观体验,具体包括学生情感被看见的获得感、学生认知被迭代的获得感、学生意志被磨炼的获得感和学生行为被改变的获得感四个要素。实现路径沿着贴近情感、澄清目标、挖掘资源和促成行动四个流程展开。  相似文献   

11.
因特网(INTERNET)席卷全球,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同时,也必将对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虽然这种影响还是潜在的,但趋势是明显的。我们以民主、民族国家、行政权力等传统政治理念为切入点,探讨网络对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龙燕 《文学教育(上)》2014,(22):126-127
一、公民参与意识的内涵 所谓公民参与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政治的态度、兴趣、信念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参与意识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3.
政治稳定一直被看作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事实上,获得政治稳定的手段与达到政治发展的途径经常彼此冲突。以至于在许多现代化国家.经常出现为求政治稳定而牺牲政治发展的现象,政治稳定在这里成为政治停滞和拒绝变革的借口。此类问题的出现源自人们对政治稳定有足够的关心,却无足够的认识。其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许多入在潜意识中认为政治稳定只有一种形态。所以,当谈到政治稳定时,常常指的是一种无原则的稳定。这种不问稳定的内涵而只求稳定的形式的观念事实上会迟滞政治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不可能达到真实而长久的稳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民众具备较高的政治知识素养与政治认知能力,盲从的公民可能导致公共政策非理性化和舆论空间的失衡。在社会心理学中,“达克效应”被用来揭示“无知者更自信”的过度自信现象。以中国普通网民和中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中国民众的政治认知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大学生群体,中国网民群体政治认知水平较低,对自身的实际政治知识水平的认知也存在偏差,政治认知能力越低的网民越倾向于认为自身的政治知识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政治认知能力越高的网民则越倾向于低估自身政治知识水平。总体而言,中国普通民众在政治领域存在“达克效应”现象,认知闭合、威权人格与过度自信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部分解释过度自信的来源。社交媒体在拓宽大众参政议政渠道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部分民众的政治认知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利益是近代政治的产物,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的法律形式。政府行为就是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政治行为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而产生的行为。任何政党把自己本阶级的行为与国家利益相联系,并宣称自己的行为是在为国家利益谋发展,则该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便得到了极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刘师复是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正式成立无政府主义政治组织并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的主要领袖和理论家。他的主张是以普遍破坏而区别于蒲鲁东派对反动政府作消极抵抗的理论,表现为以提倡个人绝对自由,反对强权和国家,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等违背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极端激进思想和行为,在当时政治环境下,曾产生过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种思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继承发展的渊源,也有其历史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对政治文化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在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的状态下.政治文化呈现出依附与服从、权力崇拜、平均主义等特征。在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后,一些民主政治的文化因素如个体自主意识,平等、公正意识,权力淡化意识等逐渐孕育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以反对自发倾向为前提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自发的,它具有目的性、实践性、规律性等本质特征,并与灌输教育形成互动关系。否定灌输,就等于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灌输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段亚利 《学周刊C版》2019,(20):189-189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不容忽视的是,自媒体在带给民众便利的同时,也对民众生活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挑战,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上产生的影响力更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权威性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冲击,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这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民众弱势心理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同时,政治资本失衡通过社会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政治资本失衡-弱势心理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