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纪录片界,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书云是一位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者。孙书云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英国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其著名纪录片《西藏一年》曾以“罕见的深度”呈现了一个西方人所不知的西藏。近年来,她又涉足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先后与中央电视台、BBC等中西主流媒体合作制作了《中国艺术》《喜马拉雅的天梯》《天河》等中国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正在西方讲述中国人海外创业的故事,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由定居澳洲的浙江人陈静和女儿阿黛尔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空隙》入围中美电影节——由定居澳洲的浙江人陈静制片,其女儿阿黛尔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空隙》,入围2017年第十三届中美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奖提名,2017年11月1日,母女双双应邀赴洛杉矶走进好莱坞红地毯,参加电影节开幕式。纪录片《空隙》是第一部以澳大利亚出生的华人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纪实节目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纪实节目的认同感、接受度仍然偏低。由五国导演拍摄的《高考2020》试图探索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之路。《高考2020》导演版(即五国导演分别执导制作版本)和国际版节目分别采取集锦式和板块式叙事结构,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在叙事内容上,节目选取世界观众易产生共情的题材,聚焦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故事,并增加富有历史底蕴的解说。在叙事表达上,该片善用"他者"视角与符号学理论,发挥解说叙事功能,符合海外受众观影期待。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闻天下网制作的12集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于2015年6月24日在北京正式上线发布。该系列纪录片是为庆祝2015南非"中国年"而拍摄制作,旨在促进中南两国的民间交流,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和友谊。除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官网英闻天下网、中华网、优酷、腾讯、YouT ube等平台推出之外,该系列还在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和南非最大的商业电视台ETV播出。《南非人在中国》系列纪录片采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西藏,每天都有大量的报道,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报道了解今日的西藏。然而50多年前的西藏到底是什么样子?在文献纪录片《西藏往事》的座谈会上,记者看到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文献纪录片《西藏往事》,里面的很多素材都取材于1960年以前拍摄的近900分钟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7.
从去年3月开始,细心的读者如能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一部影片的名字屡屡见诸媒体,这就是由中国导演李缨执导的《靖国神社》。这部影片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影片的发行可能对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什么影响?导演李缨历经14年拍摄与筹备,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在北京采访了纪录片《靖国神社》导演李缨。  相似文献   

8.
栗子 《文化交流》2017,(5):19-22
正《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是在第一季、第二季成功播出的基础上,又一季全新制作的节目。2016年7月,《记住乡愁》第三季正式开机,这一季的节目载体由古村向古镇延伸,2016年9月,浙江卫视的纪录片团队赴北京参加了  相似文献   

9.
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网上飚红2016年新春,导演萧寒在著名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注册了一个账号,想看看他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能不能受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欢迎。没想到,刚注册成功,还未发布任何内容,就涌进来上百号粉丝,网友们纷纷表示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过瘾,请求导演赶紧拍续集。很多人看完一遍,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根本停不下来。在"B站",《我在故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青奥会向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发出召唤,也吸引了Discovery探索频道这样的世界主流媒体对南京的关注,并主动抛出了橄榄枝。2013年10月,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向南京市委宣传部提交了一份共同举办菁英导演计划的合作意向计划,在亚太区域招募选拔五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拍摄南京题材的纪录片。这一  相似文献   

11.
<正>纪录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以独立制片的模式,由旅英的华人纪录片制作人书云于2006至2007年在西藏拍摄了十三个月,2008年制作完成。该片是近些年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形象文本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不同价值诉求,体现了西藏形象的话语权力新的秩序结构。如今,不论是国内还是域外,对西藏的陌生感已经大为减少,但不同的话语主体对西藏历史、传统和现实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一方面,官方话语、个人话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初,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五集大型纪录片《春晚》登陆央视荧屏;次年2月,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重新剪辑的50分钟时长的《春晚》国际版Inside China’s Biggest Gala(《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在其所覆盖的26个亚洲国家播出①,成功实现了这一国产纪录片的对外播出,也开启了2013年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讲述中国"的步伐。2013年12月29日,第三届  相似文献   

13.
徐忠友 《文化交流》2009,(10):21-23
冯小刚因拍摄“贺岁片”而闻名,被许多观众称为“贺岁导演”。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无论是前些年拍摄的《没完没了》《大腕》,还是近年来拍摄的《天下无贼》《手机》等,都有一种独特的“冯氏幽默”,让人看后有惊叹,有笑声,也有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火爆中英。BBC记者跟踪拍摄了一个月时间内来自中国的五位老师用"中式教育法"教英国博航特中学学生的情况,课程包括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英国学生在课堂内外与中国老师的"冲突与磨合"贯穿始终。有意思的是,这次教育实验结束时,他们的平均成绩比采取英式教学法的班级更胜一筹。临别前,不少学生也表示能理解中国老师的苦心。2016年春节,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BBC World Service)播出了一档名为《迷失的历史——中国和日本》的专题广播节目,重点呈现了中日两国对日本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在铭记方式和教育上的不同,剖析了差异的深层原因和所引发的问题。两位分别来自这两个国家的记者,辗转东京、横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共同采访了包括普通民众、专家学者、外交官员、战争幸存者在内的不同对象。这部精心制作的调查性记录作品,保持着BBC一贯的高水准。该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底,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让全世界影迷们意外的是,本次最佳影片奖既没有颁给近来的大热门《荒野猎人》,也没有颁给演绎经典小说的《大空头》,而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姿态,颁给了根据几名记者调查牧师性侵儿童的真实案件改编的纪录片式的电影—《聚焦》。  相似文献   

17.
正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显著提高。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在对中国科技发展啧啧称赞之余,惯常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质疑指责。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栗子 《文化交流》2016,(5):12-16
近年来浙江纪录片出品繁花似锦。该文以大型纪录片《南宋》和《艺术:北纬30度》为范本,展现制作团队的思想碰撞、融合和艰辛的创作历程,以全球化视角解读全人类的文明。《一本书一座城》《人文深呼吸》《中华好故事》等优秀纪录片,硕果累累,点赞频频,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和浙江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年初,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主战场》(中文)荣获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奖。该书也是中国外文局2016年度外宣图书评选唯一的优秀图书(中文)。这部取材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的优秀作品,走出了一条从纪录片到获奖图书的外宣出版之路,在紧扣主题深度策划、精心编排再创作、宣传推广方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电影《后会无期》制片人方励自费在英国三大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只为还原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今年夏日,有一位中国人自掏200多万元,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刊登"寻人启事",寻找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的英军战俘和他们的后人,他计划把这段快被人遗忘的历史拍摄成纪录片《The 828 Unforgotten》,预计在明年10月26日上映。他叫方励。他对"里斯本丸"念念不忘方励,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